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8日
“动车相撞事故可能让中国出口高铁机会变为零。”26日美国彭博社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大胆预测,而就在几个月前美国媒体上还在羡慕中国高铁,质问:“中国做到了,为什么我们没做到?”世界高铁市场几十年来一直是欧洲、日本和北美的公司呼风唤雨,中国高铁这几年的发展被称为“正改变着全球铁路市场的版图”,中国高铁还成为“中国制造”从低端走向高端的一个标志。23日的温州动车相撞似乎瞬间制造了“中国制造被打回原形”的幻觉,日本铁路局官员抓住机会接触泰国官员争夺高铁项目,预测中国高铁出口将受阻的言论大量出现,韩国《东亚日报》甚至宣称:“一道闪电就让中国崛起坠落”。中国几十年来在快速发展上树立起的自信遭到某种程度的冲击,甚至快速发展本身引发的争议也在迅速增加。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甚至说,动车相撞事件可能成为中国模式的拐点。这样的评论让不少国家的人感觉很痛快,但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感到苦涩。
日本趁机争夺国际高铁合同?
26日,温州动车事故第一个赔偿结果达成,金额为50万元人民币,同一天温州市警方公布了共计28人的第一批遇难者名单。英国广播公司26日报道说,中国已命令在全国进行一场为期两个月的安全检查,报道特意提到“动车相撞的原因迄今未明”。“美国之音”称,“中国用安全大检查来回应公众的愤怒”。英国《经济学家》网站说,这次事故的冲击波可能要比2008年的那次铁路事故更长久,“在中国,互联网实际上是公众质疑的有力放大器,特别是几年前微博服务开通以来”。法国《论坛报》认为,官方、传媒、网络在争夺信息主宰权。
“事故可能让中国出口高铁机会变为零。”美国彭博社26日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报道说,在发生造成至少39人死亡的列车追尾事故后,协助中国在不到10年时间里建成世界最大高铁网的中国铁路供应商,可能很难向海外出口设备。“机车制造商南车集团和中国CNR集团以及部件制造商如株洲电机在海外挑战欧洲和日本供应商,夸耀自己从建设国内高铁取得经验。但温州附近的惨烈追尾事故可能削弱他们的促销”。报道引述东京亚特兰提斯投资研究公司总裁莫纳的话说,“他们卖高铁的机会成零。我觉得他们恢复不了信心。”路透社称,火车相撞事故后,中国铁路公司股价下跌高达16%。报道引述分析家的话说,“情绪受到这次事故的影响。事故增加了这个本来就虚弱的行业的不确定性,安全检查可能会拖慢订单授予进程。”英国《金融时报》26日称,今年下半年,俄罗斯打算为一条连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高铁线路招标,该项目价值120亿至150亿欧元,是俄迄今规模最大的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预计将会和来自德国、法国和韩国等国的竞投者展开激烈竞争。文章称,“追尾事故或拖累中国高铁出口”。
《曼谷邮报》7月26日以“日本急欲参与泰国高铁项目”为题说,泰国交通部常务次长苏哉透露,日本有意建造从曼谷到清迈和罗勇的耗资2300亿泰铢的高铁项目。苏哉称,25日他与日本铁路局负责工程事务的副秘书长米泽郎会面,米泽郎对泰国高铁项目表露了兴趣。《曼谷邮报》强调,两人会面前一天,中国发生动车追尾事故。
《柏林日报》称,中国高铁技术出口的竞争者主要是日本。英国《金融时报》说,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社长葛西敬之曾这样抨击中国:“中国和日本的差别是,在日本,如果有一名乘客受伤或遇难,代价就会高得难以承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但在中国,每年即使有1万名乘客遇难,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26日,《朝日新闻》网站一篇文章以“在壮观的碰撞中,中国人的技术出轨”为题写道:高铁是中国出口产品中的“荣誉生”,中国铁道部在全球50个国家推销高铁。然而,两列动车相撞对北京出口其高铁的战略构成一记沉重打击。该网站的另一篇文章说,中国一些人吹嘘中国的列车技术已经远远超过日本的新干线,现在这样的吹嘘不再听得到。《读卖新闻》自豪地写道:日本新干线投入运营已经47年。日本的高铁有着光辉纪录,没有一名乘客死于新干线事故。《东京新闻》26日引述日本国土交通省官员的话说:“技术上杂七杂八的中国高铁,存在安全隐患很多。我个人是不想乘坐的。”
韩国《朝鲜日报》26日说,日本媒体在该国核泄漏事故中保持了克制,对中国动车事故却进行攻击性报道,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在跟日本竞争,中国官员所说的“中国高铁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新干线”刺激了日本的自尊心。因核电站事故轰然倒塌的日本在借机维护技术大国的自尊心。东京外交界的一名有关人士分析说:“围绕钓鱼岛领土纠纷,日本因为中国自尊心大受伤害,因此,借报道此次事故宣扬‘日本比中国更优越’。”
今年早些时候,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签署高铁合作项目。7月23日中国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环球时报》记者在哈萨克斯坦尚未看到舆论、专家对中哈高铁项目的担忧和质疑。《联合早报》说,沙特铁路机构的官员25日受访时拒绝评论中国的这起事故,以及事故会否影响将高铁合约交给中国公司的决定。2009年,沙特铁路机构与中铁签署一项价值18亿美元的合约。
动车事故会成为拐点吗?
瑞士《新苏黎世报》26日把高速列车称做“中国高精尖技术崛起世界的标志”。英国《金融时报》早就给中国制造了“高铁外交”这样的词,文章称,在中国协助下,哈萨克斯坦很快也将拥有自己的高速铁路,“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转变,因为就在不那么久以前,在中亚大草原上辛勤铺设铁路的,还是俄罗斯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遗留的影响在哈萨克斯坦铁路系统仍然十分明显:该国铁路采用俄罗斯(而非中国)的轨距标准”。文章说,在中国的贸易伙伴中,有不少正急着发展高速铁路,哈萨克斯坦只是最新一例。泰国和老挝近期都与中国签署了高铁建设合作备忘录。中国铁路企业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投标承建高铁项目,而阿根廷已向中国购买了高速铁路列车。
韩国《东亚日报》称,与卫星、航母、深海潜艇一样,高铁是中国复兴的象征,还被贴上开通里程、运行速度、发展速度均为世界第一的标签,但“一道闪电就让中国崛起坠落”。韩国《朝鲜日报》26日声称,中国在一味追求“世界第一”的同时,安全被抛之脑后。不只在铁路领域,中国在其他领域也表现出“世界第一强迫症”。英国伦敦花费150年时间构建的地铁网,中国上海只用了15年。韩国YTN电视台26日引述仁川大学教授朴承俊的话说,最近3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铁路发生如此大的惨祸,让中国人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他认为,中国以前都是“慢慢的”,但最近过度自信产生了什么事情都要追求“快”的思维。
香港《中评社》26日的文章说,随着温州动车惨祸的发生,中国发展的速度和前进的轨道势将引起争议,争议焦点就是,高速发展的中国会不会脱轨?文章说,过去几十年,中国有铁路建设热、道路桥梁热、高层建筑热、地铁建设热、码头港口热、煤矿开发热,仅各地建的桥梁目前就达60万座。文章称,有专家认为,中国还能继续腾飞20年,但也有人称,中国已从力量爆发期转到问题爆发期。
香港《亚洲时报》的文章说,决策的制定和贯彻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来能取得如此高速增长。但贯彻决定迅速并非总是好事。公众协商必然会拖慢进程,但如果错误发生在决策制定时,实施越快,造成损失就越多。中国为过去30年来“高效的”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比如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更令人担忧的是,追求“成功”使中国官员头脑中形成速度就是一切的观念。美国《旧金山纪事报》25日引述花旗集团专家的话说,中国模式面临拐点。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在明年选择将GDP增长逐渐调至7%-8%,花更多时间去修复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快与慢:中印“双撞记”
100多年前,印度圣雄甘地曾说,铁路助长了黑死病的传播,是饥荒的帮手,因为火车既然能运来粮食,那么也能运走粮食。但如今,印度却是世界上铁路网络最长的国家之一。
印度livemint网站执行总编尼兰詹26日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是:双撞记。文章写道,印中两国最近都发生了火车相撞事故。印度火车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每天载客1400万人,超载程度恐怖,多任铁道部长都回避推动印度火车的现代化,上周北方邦的火车脱轨事件突出表明印度火车需要进入21世纪。文章说,如果说退化与疏忽造成了印度的火车悲剧,那么中国的问题看上去与印度大为迥异,中国动车相撞表明它是如何在高铁方面匆匆奔向世界领导者的。尼兰詹称,印中的两次撞车事故告诉我们,印度进步缓慢存在风险,中国快速进步也存在风险,而这代表了两国打造各自基础设施的不同风格。“我们猜测,中国将从事故中学到教训,修复问题,而印度的铁路系统将继续被低水平的雄心和政治支持绑架”。
温州动车事故真会如一些媒体和专家预测的那样将变成中国模式甚至中国发展的拐点吗?类似的预测在2010年日本丰田公司遭遇汽车“召回门”之时也曾大量出现。当时,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说,“对丰田来说糟糕,对日本来说更糟糕在当今世界,商业上的不幸会很快变为国家艰难处境的象征”。文章写道,名誉就是一切,甚至在国际政治中也是如此。丰田已是日本的国家象征,对丰田的一击,就是对日本整个国家形象的一击。这宗丑闻加深了人们对日本衰落的印象。
日本关西大学一名新闻学教授2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回答说,“个人觉得两起事件无法类比。丰田一直质量信誉很好,并且在全世界销售汽车多年,出现大的问题也就那一次,造成伤亡的规模也不大。而中国动车运营时间并不长,出现这样大的伤亡事故,说明存在的问题很多”。不过,这名教授强调,不管是日本的丰田事故,还是中国的动车事故,在评价上,都不应因为一个国家的一项失败,而否定这个国家的整体制造业。“日本丰田会吸取教训,中国动车也会”。 法国《回声报》称,和近期中国网络上流传的说法不同,日本新干线自1964年通车以来同样出现过许多隐患和事故,但周密的管理和强大的人员素质弥补了这些缺陷,与新干线相比,中国高铁系统更复杂、网络更庞大,运输压力更高,而管理和人员素质却差得多,正如一名专家所言,中国高铁网络的运营压力至少是其他国家同类体系的两倍,这就要求更好的信号和管理系统。
“动车相撞事故可能让中国出口高铁机会变为零。”26日美国彭博社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大胆预测,而就在几个月前美国媒体上还在羡慕中国高铁,质问:“中国做到了,为什么我们没做到?”世界高铁市场几十年来一直是欧洲、日本和北美的公司呼风唤雨,中国高铁这几年的发展被称为“正改变着全球铁路市场的版图”,中国高铁还成为“中国制造”从低端走向高端的一个标志。23日的温州动车相撞似乎瞬间制造了“中国制造被打回原形”的幻觉,日本铁路局官员抓住机会接触泰国官员争夺高铁项目,预测中国高铁出口将受阻的言论大量出现,韩国《东亚日报》甚至宣称:“一道闪电就让中国崛起坠落”。中国几十年来在快速发展上树立起的自信遭到某种程度的冲击,甚至快速发展本身引发的争议也在迅速增加。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甚至说,动车相撞事件可能成为中国模式的拐点。这样的评论让不少国家的人感觉很痛快,但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感到苦涩。
日本趁机争夺国际高铁合同?
26日,温州动车事故第一个赔偿结果达成,金额为50万元人民币,同一天温州市警方公布了共计28人的第一批遇难者名单。英国广播公司26日报道说,中国已命令在全国进行一场为期两个月的安全检查,报道特意提到“动车相撞的原因迄今未明”。“美国之音”称,“中国用安全大检查来回应公众的愤怒”。英国《经济学家》网站说,这次事故的冲击波可能要比2008年的那次铁路事故更长久,“在中国,互联网实际上是公众质疑的有力放大器,特别是几年前微博服务开通以来”。法国《论坛报》认为,官方、传媒、网络在争夺信息主宰权。
“事故可能让中国出口高铁机会变为零。”美国彭博社26日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报道说,在发生造成至少39人死亡的列车追尾事故后,协助中国在不到10年时间里建成世界最大高铁网的中国铁路供应商,可能很难向海外出口设备。“机车制造商南车集团和中国CNR集团以及部件制造商如株洲电机在海外挑战欧洲和日本供应商,夸耀自己从建设国内高铁取得经验。但温州附近的惨烈追尾事故可能削弱他们的促销”。报道引述东京亚特兰提斯投资研究公司总裁莫纳的话说,“他们卖高铁的机会成零。我觉得他们恢复不了信心。”路透社称,火车相撞事故后,中国铁路公司股价下跌高达16%。报道引述分析家的话说,“情绪受到这次事故的影响。事故增加了这个本来就虚弱的行业的不确定性,安全检查可能会拖慢订单授予进程。”英国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