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刘勇 郑荣林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6日
4年间,赣州中心城区“长大了”28.2平方公里 20年后,赣州将建起200至300平方公里大城
“融城”提速,“大赣州”步伐铿锵
从五代至新中国成立前,赣州城区面积始终定格在3平方公里左右。
从2006年至2010年,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长大了”28.2平方公里,达81.2平方公里。
根据赣州大城崛起计划,赣州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将主城区扩建至200至300平方公里。
赣县、南康“融城”,建设大赣州,是这个战略架构下的必然选择。7月22日,“2011大城崛起”大型新闻考察活动的专家组在赣县、南康实地感受了大赣州前进的铿锵步伐。
专家组在赣县考察。本报记者梁振堂摄
一核二廊三圈,大赣州的必然选择
7月22日,骄阳似火,赣县义源大桥项目工地依然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再过几个月,这座全长1039米、双向四车道的大桥就将竣工,周边9万余群众将受惠,同时它还是该县义源片区整体开发的助推器。义源片区是赣县规划的五大片区之一,也是赣县加快融入赣州中心城区的“主战场”,将打造成为以休闲度假、职业教育和文化为主的板块。
对于赣州而言,赣县、南康融入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是构筑特大城市的框架的重要基础。赣州确立了“一核二廊三圈”的空间架构布局,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做优做强中心城区,推进特大城市建设。
如今,各区域在观念、规划等方面已经相互对接,以中心城区为龙头总牵引,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根据规划,中心城区到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分别要达到140万人口和140平方公里。
在不长的时间里,“大赣州”的雏形已现。到2010年底,中心城区人口达到74.2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81.2平方公里,与2006年相比,“长大”了28.2平方公里。赣县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融入中心城区的各项规划编制。南康的撤市设区也已经进入了申报程序。
江西财大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温锐教授说,“融城”是赣州推进特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拉开城市框架,才能在更高的层面进行资源整合。赣州的特大城市建设并不是“强扭的瓜”,而是水到渠成,适应了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区与赣县、南康是主动的融合,实现了城市功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这将是赣州“大城崛起”的强大支撑。
基础设施一体化,让“融城”成现实
今年底前,赣南大道即将正式贯通,这条赣州构建特大城市的大动脉全长35公里,犹如一条舞动的飘带,将赣州中心城区、南康、赣县串联起来,把目前赣县到南康的1个多小时车程缩短为半小时,意味着赣州城市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中心城区城市框架将因这条道路的通车而迅速拉大。
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是赣州拉开特大城市框架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脊梁。
围绕畅通特大城市交通的目标,赣州已经初步形成了“周边大贯通、区域大循环”的交通新格局。在中心城区内部,通过总投资30余亿元的赣南大道,形成连接赣县、赣州主城区和南康城市快速干道,加快推动赣县、南康融入中心城区。与厦蓉、大广高速公路对接,全长52.7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已经竣工通车,形成了城市内外联通的内外环快速通道。
今年,赣州市还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特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从南康、赣县与中心城区的公交体系构建、交通网络层次布局、交通产能效益最大化等几个方面,作出与赣州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特大城市交通网络体系规划。
江西财大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昌南说,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的十字型交通枢纽,成为珠三角北上,长三角南下,闽三角西进的大通道,赣州构建特大城市的重要优势。同时,“大城崛起”还需要有完善的区域内“小交通”,只有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组团内部的交通“毛细血管”畅通,才是一座高效、宜居的大城。
产业布局一体化,大城崛起的经济支撑
南康市有着“木匠之乡”的美誉。在这里,专家考察组看到了一个“家具王国”,全市家具企业达5670家,从业人口达到20万,规模达5000亩的家具生产基地已经开建,1000亩的家具市场已初具规模。实际上,这只是南康和赣县在赣州构建特大城市的大背景下,实行产业布局互补与错位发展的一个缩影。
交通对接了,缩短的只是时空距离,只有产业对接了,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各板块都在“大赣州”的背景下进行产业布局一体化安排,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层次和资源状况,选择各组团的支柱产业,形成分工和协作关系,实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南康把目光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家具和矿产品两个百亿产业集群上面,原因很简单,已经有了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还避免了与其他地方的竞争。赣县则选择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方面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壮大鞋业产业和打造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在现在区域竞争中,只有打造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江西财大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孔凡斌教授说,“赣州中心城区与赣县、南康之间的空间距离很短,如果三个组团之间不能在“大赣州”的背景下,解决产业定位问题,很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争夺。”
本报记者刘勇 郑荣林
专家视角
一体化发展是大城崛起的根基
江西财大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镇
扩城,是推进特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的向城市集聚,需要城市有足够的地理空间容纳。
从现代区域经济竞争的角度来看,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集约利用和共享资源,产业合理分工,城市功能互补的最有效手段。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不少成熟的范本,如广州佛山一体化、京津一体化、长株潭一体化等,各地都把城市一体化战略,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在“扩城”和城市一体化战略中,四通八达的路网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条件,只有“先通”,才能“后达”。因此,在建设特大城市的“扩城”过程中,首先应该实现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内部要有快捷通达的路网,对外要有铁路干线、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综合立体交通,才能达到对内能够整合资源,对外吸引资源的条件。
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能否实现,交通只是基础,而产业、城市功能等方面的融合,才是城市一体化的关键,否则,这只能是一个失败的一体化,或者是没有效率的一体化。城市一体化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实现城市内部资源共享、产业分工等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如果在产业方面依然各自为政,依然按照“自我”的思维去发展,不能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格局,这必然会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形成内耗,成为一个仅仅停留在地理空间上“特大城市”。
要实现高效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模式,就必须在观念上先“一体化”,只有树立“合作共赢”的思维方式,才能不排斥、忌讳一体化。在规划上先“一体化”,提前协调和衔接,才能做到在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取长补短、错位发展,特大城市的各个构成板块才能各有侧重、互补成势。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赣州在“融城”方面已经有了清晰地思路,中心城区和赣县、南康在规划、观念、产业、交通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劲往一处使的景象,这就为赣州的特大城市推进减少了很多阻力,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