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方华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0日
当“抗通胀”成为保险销售的一大策略,单一险种,尤其是理财型险种的过度集中,往往会因为企业追求过高的投资回报而导致整个行业走向不可预知的风险。
来自官方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前所未有地到达了91.6%的历史新高点,以绝对优势成为中国寿险市场的第一主力。监管层由此发出警示:业务结构的不合理,需要引起全行业的关注。
分红险“一险独大”的格局,这一次分外显眼。在2010年11月末,分红险在整个人身险业务中的占比,已经达到71.2%,成为中国寿险市场的绝对主力。在整个2010年,分红险一直延续着井喷态势。仅仅时隔半年,分红险占比再度大幅攀升。
是消费者尤其青睐,还是保险商大力热推?作为一款理财型保险,分红险近两年来显然受到了各大寿险公司的热情推介。仅2010年上半年,便有130款分红险扎堆上市,为上年同期的近7倍;今年年初,11家寿险公司推出了20多款主打产品,清一色是分红险。
保险商如此高涨的热情,源自下述种种理由和依据:在低迷的投资环境下,与万能险、投连险相比,分红险显然具有投资稳健的安全优势;在高通胀压力下,与传统型人身保险相比,分红险以其年度分红、特殊分红等红利分配机制,带给消费者快速返利等资产保值功能;与其他各种附加险灵活搭配,令分红险拥有了保险最基本的保障功能。
与万能险、投连险相比,分红险无疑是一款偏保守风格的理财型险种。其投资方向为国债、存款、基金和大型基建项目,其中银行大额协议存款占据了重要比例,因此受股市的影响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健。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与振荡的当下,分红险的确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务求稳健的避险心态。
但不得不承认,2010年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是促成各大保险商热推分红险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新会计准则2号解释,只有保障型险种可以计入保费,占据万能险与投连险绝对比重的非保障部分,不再计入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自2009年以来,万能险保费增速开始逐月递减,分红险保费增速开始逐月提升。
受资本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导向、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等综合影响,截至今年6月末,同样是理财型保险的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锐减至0.8%,呈现大幅跳水之势。
一方面是消费需求的下降,另一方面是销售战线的收缩,这都不是分红险备受市场青睐的现实理由,但在客观上推动了分红险保费占比的大幅攀升。
然而好景不长,分红险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自去年以来,央行持续施行的加息政策,导致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达到3.5%,五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达到了5.5%,大大超过传统人身险2.5%的预定利率上限。即使分红险拥有保底收益和不确定的年度分红及特殊红利,根据部分寿险公司过去5年的数据,一款五年期分红险的年平均收益率,在5%~6%的区间即为较高的收益率水平。正因为分红险从一开始就被刻意放大了理财性能,结果从现金价值的角度看,所交保费还需扣除一定比例的保障成本,结果导致分红险同样面临“销售难”、“不好卖”的困境。
在部分发达国家,分红险在寿险业务中的占比多在70%以上,“一险独大”不足为奇。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保险市场,单一险种的“一险独大”,仍然带来了诸多隐患。
这首先暴露出一个问题:寿险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势必影响保险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成为影响寿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忧。
寿险通常划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以定期寿险为例,目前美国定期寿险的保费贡献度是中国内地的80倍,香港地区定期寿险的保费贡献度是内地的40倍。与终身寿险相比,定期寿险虽然具有保障程度高、定价便宜等突出优势,但消费者如果在保险期限内退保,终身寿险可以获得相应的现金价值,但定期寿险基本上没有现金价值,部分消费者并不乐意接受这一现实,保险公司的研发热情也不高。
相比之下,兼具保障功能和理财功能的分红险等两全保险,费率水平相应上涨,件均保费相对较高,这对保险公司的保费贡献更为明显,保险公司的推广热情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在万能险、投连险等投资型险种大幅收缩的背景下,分红险成为各保险商大力推广的主力品种。
结果,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开发不足,推广不足,所谓的“一险独大”,根源就在于保险市场可供消费者选择,或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寿险产品,相当有限。
其次暴露出来的隐忧,是分红险本身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理财性质,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高低,势必影响到分红险红利分配的多寡,由此造成业务波动和起伏,正因为分红险占比过高,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势必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
分红险的可分配盈余,来自保险公司假设的死亡率、投资收益率和费用率与实际的差异。按照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每年至少应将分红险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在一般情况下,寿险公司不会把分红账户每年产生的盈余全部作为可分配盈余,而是根据经营状况,在保证未来红利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进行分配。未被分配的盈余留存公司,以平滑未来红利、支付末期红利或作为股东的权益。
虽然拥有平滑机制,分红险的红利分配水平仍然是影响潜在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保险公司也乐于以此为卖点,放大其理财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设定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结果使得公司在投资、销售环节陷入被动。
由此,在当前的加息背景和“抗通胀”销售策略下,过度集中于分红险的“一险独大”局面,需要保险公司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经营成本,这在客观上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压力,在当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有可能进一步放大风险。
多方信息显示,越来越多的新款分红险,设计为连续缴费5年或10年的产品,每隔一年或两年即可领取较高的返还金,且60岁以后返还金还将不断提高。部分公司为了增加卖点,在逐年快速递增保额、生存金快速返还方面做出积极调整,专门开发出“返本还收益”概念的分红险,甚至在产品收益中标明保额每年以基本保额5%的速度递增。如此影响下,多数投资者也将“返还快、红利高”视为选择分红险的主要标准。
对于寿险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是以成本换取规模,还是以规模换取成本的节约和风险的可控?答案不言而喻;对于保险这样一款特殊的金融产品,是需求在引导供给,还是供给在引导需求?答案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寿险终究要以保障功能赢得市场,即便短时期内的保费规模对于一家企业意义非凡,若以不计成本的代价获取规模的扩张,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