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证券时报:跑自己的马 圈同行的地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金石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8日

  诚然,基金行业发展困境的背后原因复杂多样,但基金公司股东和经营者们主观上的短期和投机思维也是罪魁之一。不顾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和经营状况的恶化,将依靠新基金发行扩张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推向极端,其背后正是靠天吃饭的投机思维在作祟,是“博上一把大牛市”的赌性在作祟,是打着开百年老店的招牌,准备捞一票就撤的短期思维在作祟。

  2007年以来,基金行业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新基金规模并不重要,关键是要铺齐产品线,只要产品够多,大牛市一到规模自然能增长。这种说法有当年的实践经验为证,有着清晰的逻辑和难以辩驳的说服力,逐渐成为诸多大公司、小公司、新公司老总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金科玉律,成为基金行业以新基金发行为规模扩张主要途径的重要理由,成为基金行业不顾市场环境,不顾亏损盲目发行时的自我安慰,乃至最终成为掩盖市场化审批条件下,基金业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遮羞布。

  在目前熊市环境中和市场化发行条件下,几乎所有基金公司都采取扩张性的销售策略,不计成本地跑马圈地,实际上是大家跑着自己的马,圈着相互之间的地,产品数量不断增长,行业整体管理规模却不升反降,销售成本不断提高,品牌建设、持续营销、投资者教育等其他基础建设投入却不断减少,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产品足够多,牛市到来之时便是公司发财之日,就像2007年一样。

  一个看似理性的目标助长了基金行业整体滥发新基金的不理性行为,而这种不理性行为让原本看似理性的目标更加虚无缥缈起来。首先,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成本已经大大提高,尤其是渠道收取的费用已到新基金每年管理费收入的50%以上,众多中小公司已不堪重负,渠道拥挤不堪,基金公司陷入“发基金亏死,不发基金等死”的死胡同。其次,如2007年一般的大牛市究竟何时到来?没有类似股改的制度性红利,即使有行情,也难以让绝大多数基金产品短期内集中呈现财富效应。第三,2007年基金公司只有59家,基金产品只有346只,如今基金公司数量已经达到66家,基金产品也已突破800只,这还不包括2007年后茁壮成长的私募基金及其他理财产品,即便牛市如期而至,产品供给至少增加了两倍,需求未必能相应增加,即使是2007年时也不是所有基金公司的产品都出现大量申购。最后,滥发产品让原本就异常紧缺的投研人才越发捉襟见肘,越来越多缺乏投资经验的年轻基金经理上岗会进一步影响投资业绩,从而降低投资者对基金业的信任度,而滥发产品带来的对公司财力、人力、物力的挤压,将导致一些基金公司更重视短期的销售工作,而忽视长期的市场品牌培育、持续营销以及投资者教育等基础性工作。

  诚然,基金行业发展困境的背后原因复杂多样,制度环境、行业环境、市场行情等方面都有制约基金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因素存在,然而基金公司股东和经营者们主观上的短期和投机思维也是罪魁之一。不顾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和经营状况的恶化,将依靠新基金发行扩张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推向极端,其背后正是靠天吃饭的投机思维在作祟,是“博上一把大牛市”的赌性在作祟,是打着开百年老店的招牌,准备捞一票就撤的短期思维在作祟。

  无论与全球20多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规模相比,还是与中国30多万亿人民币的居民存款余额相比,中国基金业2.6万亿人民币的资产管理规模确实很小,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和潜力也确实很大。然而,要把潜力变成实力需要基金公司在企业管理、投资能力、品牌建设、营销手段、客户服务、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提升与积累;需要基金行业认真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与时俱进地推动发展模式的变革;更需要基金行业诚信自律,以优质的理财服务引导广大投资者对基金长期投资理念和财富效应的认同。这一切显然不是仅仅依靠每年多发几只新基金就能带来的。

  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偏离资产管理行业代客理财的实质,忘却持有人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不认真思考客观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单纯指望以无限制的新产品扩张来一招鲜吃遍天,如此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必将在行业发展的进程中被淘汰。

分享: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