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唐双宁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8日
一、党领导金融事业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
我国的金融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随着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的不断胜利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党在创立初期即开始重视经济金融工作,倡导设立农民借贷机构。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从瑞金到陕北、从局部到全国,党领导的金融事业不断壮大。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金融事业
为适应农民运动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需要,在大革命时期,党就主张创建农民自己的金融事业。在毛泽东、澎湃等党的早期领导人的积极倡导下,在湖南、湖北等农民运动发展形势较好的地区,成立了农民银行、平民银行,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问题。进入土地革命时期,随着党的基层政权的建立,工农银行作为根据地工农政权的组成部分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瑞金城外叶坪村一栋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正式成立。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国家银行成功发行了中央苏区统一的货币,应对了挤兑风潮,实践了货币物价本位金融思想,积极推动了苏区经济发展,有力配合了艰巨的对敌斗争。长征路上,国家银行仅有的14名工作人员担挑红军的全部资财艰难行进,在遵义停留短短的期间,完成了“红军票”的发行、流通、兑换和回笼,既活跃了市场,保障了红军的供给,又维护了民众利益,显示了苏维埃纸币在艰苦卓绝条件下的信誉。
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敌伪封锁,党吸取历史上明清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因掌握不了白银供应而丧失货币主权的教训,边区货币和各根据地货币不与金银和外汇挂钩,使党的金融事业摆脱了拥有强大金银储备的西方列强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在有些根据地,甚至创造性地实施了以食盐等战略物资为发行准备的货币制度。这种从特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货币制度,不仅成功保持了根据地货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而且在对敌斗争中逐渐掌握了主动。
随着全国革命的逐步胜利,统一解放区的财经工作,发行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结束各解放区货币分散的现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1948年12月1日,党中央在河北石家庄以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于成立当日发行人民币。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统一发行全国通用的人民币的过程中,从保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而不是像国民党政府那样以通货膨胀为手段来掠夺人民财富。在货币统一过程中,根据各解放区的物价水平,确定了人民币与各解放区货币的合理比价,通过发行新币和逐步回收旧币,使原来各自为政的地区间经济关系迅速理顺。中国人民银行不仅负责回收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而且负责回收抗日战争时期乃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的货币、期票、公债,从而奠定了人民币的信誉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事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始终坚持为人民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为人民的利益来发行、管理货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制度,白手起家,不畏艰险,独立运作,自成体系;始终坚持实践导向,不唯书、不唯洋,实事求是,一切措施、政策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始终将金融事业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把金融事业作为党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与保障。我们党的金融事业初创者,大都没有很高的文化,也很少有从事金融工作的经历,但凭借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在实践中汲取智慧的创业勇气,冲破了反动势力的经济金融封锁,推动了革命事业的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金融事业
建国之初,党面对着旧政权遗留下来的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民生凋敝的破败局面。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支持国民经济恢复,稳定物价,党审时度势,通过我党第一代财经领导人(陈云等)的运筹帷幄和卓越指挥,针对以上海为中心的反动势力投机活动,发动了整顿经济的“银元之战”,通过查封证券交易所,一举平息了银元风波,使人民币站稳了脚跟。之后,又通过“粮棉之战”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有限的经济力量稳定了物价,粉碎了中外反动派“中共经济上只能得零分”的谬论。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金融事业配合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并逐步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单一国家银行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社会信用完全集中于国家银行,银行在经济管理中实际担负着保证经济计划实现及组织调节现金流通的功能。尽管这种体制后来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在曲折中探索金融稳定之道。面对1959~1961年特殊困难时期物资供应不足、物价极度不稳的被动局面,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调整国民经济中,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发挥银行的作用,提出加强银行工作垂直领导、严格信贷管理、严格现金管理等六条要求。经过严格贯彻上述指示,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得以胜利完成。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金融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领导的金融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也为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86年,邓小平提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再次强调“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推动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30多年来,党领导金融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金融业的稳健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运行体系、金融监管及风险防范体系。
1、建立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在金融市场建设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得以运用,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逐步确立。近年来,在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中,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得以增强,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2、培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1984年以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相继成立。1990年以后,政策性银行从专业银行中分离,中小型商业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兴起,城乡金融机构共同发展,金融机构体系走向多元化。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型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3、完善金融市场运行体系
金融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是金融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相继出现,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体系初步形成。1990年以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开始兴起。此后,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市场基础不断增强,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为主体的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运行体系。
4、建立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分析了国内外金融形势,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决定对金融业实施分业监管,随后“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基本确立并逐步完善,监管协调配合不断加强。实践证明,这一监管体制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大体适应,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5、实现了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调控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的建立,我国金融业资产规模迅猛增长,经济金融化、货币化程度大幅提高,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银行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金融机构数量快速扩张,外汇储备强劲增长,金融业增加值较快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大国的国际地位初步确立,为向金融强国迈进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我国金融事业既面对重大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必须看到,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认真面对挑战,把握机遇。
(一)挑战
1、我国金融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一是金融软实力不足。我国金融改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规模、机构数量、经济金融化程度、市场规模等硬实力的扩张上,与之相比,金融创新水平、金融市场深度、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金融企业治理机制、金融发展环境、金融监管水平、金融国际化程度、金融人才配置、金融文化建设、金融理论建设等金融软实力提升缓慢。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是金融大国的标志,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则是金融强国的标志。如何引领中国从金融大国转变为金融强国是党在当前金融领域的新任务。
二是金融二元特征明显。经济二元性决定了金融的二元性,集中表现为十大不平衡。即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平衡(这与美国情况正好相反),金融监管水平与防范风险要求不平衡,金融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体制机制、金融文化建设不平衡,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及其他参与权上的不平衡,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平衡,等等。
三是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任重道远。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金融组织体系,实力明显增强,但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仅仅实现了“形似”而缺少“神似”。
2、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全球,重创美国、日本、欧洲等经济体,并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仍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同时,各国“猛药”应对危机的副作用正在显现,全球面临着通胀与滞胀并存的风险,给我国带来严峻挑战。
一是金融创新的挑战。此次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直接损失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实力强、水平高,而是由于中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参与程度不高,也反应出中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如何稳健、适度进行金融创新,是对我们的挑战。
二是“错肩矛盾”的挑战。在世界格局变化之时,没有哪个国家甘心让位,“错肩矛盾”必然产生。如何登高望远,大局为重,韬光养晦,小退大进,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是对我们的挑战。
三是金融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和生产模式面临转型,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世界经济供需结构将做重大调整。如何加快中国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对我们的挑战。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