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吕志强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5日
处于金融服务盲区的村民,由于没有基础的金融服务,已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制约着支农惠农政策效用的发挥。中央部署3年内即2012年底前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但笔者认为,金融“扫盲”,还必须向村延伸,偏远山村莫成被遗忘的角落。金融扫盲向山村延伸
前些日子,笔者陆续去重庆、江西、浙江一些农村走了走,发现偏远山村无任何金融网点,无任何金融自助设备。这些处于金融服务盲区的村民,为拿到国家的低保和惠农补助金,或要取点钱、存点钱,就得爬山过岭,去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办理,费力费时不说,还增加支出。一些村民虽办了惠农卡、丰收卡等,但由于不方便使用,这些卡都成了“睡眠卡”。显然,现代普惠金融的阳光没有照射到这些偏远小山村,山村成了金融服务的盲区。
其实,享受不到基础金融服务的农民,在我国农村不同程度存在。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仍有27个省(区、市),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其中20个省(区、市)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如果再加上仅有一个银行网点的8000多个乡镇,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乡镇总数逾1万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像浙江、广东这样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农村依然有金融服务空白点。乡镇尚且如此,一些偏远山村缺少基础金融服务的状况,更是可想而知。
中央多年来强调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中国银监会曾于2009年10月在贵州召开了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工作推进会,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国各乡镇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也就是在2012年底前,我国将在所有乡镇实现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金融服务“扫盲”从乡镇起始,合乎我国农村的实际。但笔者认为,金融“扫盲”,还必须向村延伸。凡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当由所在县政府和银监部门牵头组成工作组逐一“扫盲”,惟如此,才能兑现中央政策。因为我国农民并非全生活在乡镇,而是相当多数农民依然散居在自然村,甚至偏远山村。偏远山村的金融服务“扫盲”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们再也不忍心看到偏远山村的农民因享受不到基础金融服务而痛苦。当然,偏远小山村的金融服务“扫盲”,并非一定要设立金融机构网点,因村制宜,形式多样,创新服务是上策。送基础金融服务下乡
山村农民的金融服务要求不高,主要是取款、存款、转账、汇兑、刷卡消费、小额贷款等基础金融服务。虽然我国要在山村普及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是不现实的,但送基础金融服务下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的山村快速覆盖却是必须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县级银监部门应通过激励的方式,大力促进金融机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配合政府信用乡镇建设,广泛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帮助农民提高使用现代金融基础服务的能力、增强信用观念、树立金融风险意识;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行机构当大力挖潜现有网点服务能力,拓宽向山村的辐射范围,结合农村集市贸易的习俗,设置流动服务车等方式,满足农民的现金需求;强化电子化渠道的作用。可依托村镇两级基层组织、供销社系统经营网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有安全条件的场所,布设ATM机、POS机、转账电话和自助服务终端等金融服务设备,并逐步完善自助渠道功能,加强代理渠道建设,为村民提供存、取款等便民服务。
当地政府应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创新,比如引导农村信用社下村定时定点服务,每星期定一天选择一个村委会所在地集中为村民办理基础金融服务,也可到自然村巡回流动服务,村委会应在营业用房、通讯设施、安全保卫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基础金融服务顺利进行。在乡镇金融空白点填补后,凡符合设立金融机构网点条件的村,当地政府应出台政策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增设金融网点。比如乡镇政府在选址、安排网点用房上,应提供方便,并给予房租减免;地方财政对村级金融机构亏损的可免征营业税,微利的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等优惠财政政策;针对农户抗风险能力弱,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容易转嫁到银行的实际,应鼓励农户参加农业等各类保险,当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保费贴补,以增加基础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同时,地方政府在开展信用乡(镇)建设的同时,要发动各村开展信用村、信用户的建设,大力培育农民的信用意识,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扫除基础金融服务盲区创造条件,让金融普惠阳光照射进山村。“惠农通”当推而广之“惠农通”是重庆市商委、农行、移动公司三方合力创新推出的全新产品,不需设立金融网点,不用安装ATM机,也无须流动服务,就能让村民享受足不出村的基础金融服务,而且便利金融机构运作、管理和风控。笔者在重庆农村就目睹了这样的全新产品。
在重庆市武隆县仙女镇桃园村的农家店里,笔者巧遇一位村民进店,只见他将惠农卡轻轻在酷似电话转账宝的机具上一划,输入取款金额和密码后随即出来一张小票,他签字确认,店主一面收下他的小票一面给他100元钱。这位村民说:“过去取点钱要到镇上的银行网点,来回时间不说,还要花费4元的路费,现在方便了,到村里小店轻轻一划就好了。”一台“惠农通”,好比把银行搬进了村,还享受到了移动充值、惠农资讯、天气预报、政府信息、商品信息等服务。“惠农通”让农民享受的不仅是基础金融服务,且像买油盐酱醋一样方便。
据悉,重庆市商委、农行、移动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为合作奠定了基础。然后,三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市商委牵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实施,负责信息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农行提供平台建设的“惠农通”机具和金融服务,已对全市近万个自然村免费安装“惠农通”机具,其助农民取款业务已经央行特批;移动公司承担平台无线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及农业信息化产品的推广应用。
“惠农通”助农民取现业务的顺利实施,为激活惠农卡创造了载体,是农行营业柜台的无形延展,有效弥补了自然村网点不足的短板,改善了农村的支付环境,对农村商业流通和消费起到明显的助推作用,既可以填补偏远山村的金融服务空白,为发展惠农卡和农行借记卡拓展了空间,又在扩大服务覆盖面的同时,节约了运营成本,还有机整合了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通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建设起农村金融商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农村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深受农民欢迎。
基础金融服务到村,重庆“惠农通”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若推而广之,偏远山村农民也可足不出村享受基础金融服务。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