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精打细算 >> 正文内容

让楼市限售取代限购如何

来源:理财周刊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2日

    文/两岸知名不动产评论家 蔡为民

    政策调控进入深水区,房地产融资形势愈趋严峻,开发商正逐步陷入资金枯竭之窘境。

    信托业已关闭融资大门

    继5月中旬银监会要求信托业控制房地产信托规模,6月下旬更破天荒首度明确表达,银行应减少对有捂地、捂盘行为的开发商发放贷款,7月上旬再对房地产信托业务展开“窗口指导”,明示今后信托公司凡涉及房地产相关业务,均需逐笔报批。显示调控逼迫房价下修已无退路,而开发商则前途茫茫。

    且让我们来看信托融资平台对开发商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2010年房地产信托业务快速增长,当年一季度其余额为2351亿元,至2011年5月底已翻倍至5587.66亿元,仅5月即达256亿元,创单月新高。说明信托业及其产品,已成为银行紧缩信贷后,开发商重要的融资平台。

    成也银行,败也银行

    银监会一连串动作之目的,或许真的只是在控制、防范信贷与金融风险,却无可避免地加剧了开发商经营压力,果然是“成也银行,败也银行”!且其副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使市场上已少得可怜的购房者更加谨慎恐惧。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开发商长期身处借贷无门、销售又穷绝的境况,楼市危机已然蠢动。

    以现阶段楼市买气状态观之,政府意图昭然若指,就是与开发商割袍断义、“弃卒保帅”——保房地产,弃房地产业。毕竟,房地产是地方政府的金矿,而房产商倒闭总会有后起之秀,市场仍能继续。

    开发商不降价有其苦衷

    毕竟,国际经济与金融局势如此、通胀如此、民怨如此,这本来是无可奈何、没有对错的选择,惟目前的市场状况却微妙而严峻。从限购开始的2月到6月底,一、二线限购城市房源上市量逐步成长,虽历经近半年之滞销,价位仅下滑5%~8%之间,明显不相衬,此乃极其错综复杂的因素所形成,包括:开发商仍然期待政策松绑后,消费者的超前、透支性购买;一旦降价销售,回款补贴先前购买者的补偿金都不一定够;降价使气势顿失便罢,万一还是没什么人买怎么办……凡此种种,才是房产商拼死硬撑房价的主因。不是不降,而是降了有没有用的问题。

    因此在我看来,纯粹的“限购”似已不合事宜,且最终形成“两败俱伤”之惨烈局面——截至7月4日,沪深两市计35家房企,其中17家业绩报忧,而京沪土地出让收入相较去年同期几乎腰斩再腰斩,均可窥见端倪。执是之故,再次呼吁 “限购”已接近完成阶段性任务,必须尽快思考退出机制与替代方案,使政策要求能更好的体现。

    限购不如限售

    简而易行的,是仿照香港与台湾做法,从需求最本质之所在的“限售”加以导正市场,如:买房后5年内(或更长时间)不得转售,否则课以成交总价15%~20%之税费(营业税升级版),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是使消费者更冷静、理性地思考购房目的,而非纯粹盲从跟风或牟取暴利之心理驱动,如此则使投机、投资者自动而非被迫退出,还市场真实的供需关系。其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政府将突然发现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保障房(多少人是基于“买到经适房等同中乐透”的心态,千方百计使自己“沦为”社会低收入户),进而可以调节、缓解各地方政府因保障房建设所需经费过于庞大,而焦头烂额的现状,甚至通胀情况也将得到大幅度改善,可谓“一举数得”!

    尤其重要的是,当“限售”取代“限购”之后,开发商降价诱因倍增,消除“降价也不见得有人买”的心头大患,于是心甘情愿配合市场、主动降价。

    当然,我不能排除上述说法只是“美好的想象”,但无论如何总会比目前之僵固状态,“要死大家一起死”的悲壮情境好多了吧?

来源:理财周刊

责任编辑:蔡为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