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晨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0日
在中国经济经历“人口红利”摊薄之时,“白领”光鲜的时代已然作古。恰逢又一毕业季来临,众多仍旧没有找到“下家”的毕业生仍旧奔波在寻觅工作的路上。这个去年人均工资性收入14198元的城市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多数不会超过2000元。而另一方面,“蓝领”却迎来了事业的春天,除却企业的求贤若渴外,保守月入6000元的装修工以及月薪7000元的货车司机们,比起出入写字楼的“白领”,单论收入,更像是“中产阶级”。种种现实预示着,继上世纪80年代后,又一轮“脑体倒挂”时代似乎已经到来。而与此相关的,“读书无用论”则再度盛传。
全媒体记者 尹聪
“白领”的惨淡时代
18日上午,毕业两年却至今“看不清未来”的陈刚再次踏入在淄博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现场。但“仅拿到一个月薪1100元的销售顾问O FFRE”的无情现实再一次击沉了陈刚的期待。实际上,自2009年6月从某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陈的人生便陷入“看不到希望的黑暗中”。陈刚颇为羞赧地介绍,毕业至今,他换了不下五六份工作,“卖保险、餐馆服务员都干过。”这些与计算机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给他每月的报酬也就在1000元左右,“日子惨淡得很。”这个衣着简朴的大男孩,蜗居在月租200元的出租屋中,自称对当下各种涨价十分敏感。至于谈恋爱,虚岁25岁的他,“连想都不敢想。”
麦可思研究院在6月9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年毕业的各专业本科生,收入区间在2491元—3023元之间。不过,去年人均工资性收入14198元的淄博,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大多数低于该区间。“班里49个同学中,大部分混得都不如意。”陈刚称,据他所知,除1人外,其他绝大多数同学收入都在1700元以下。而本报对该场招聘会提供的所有岗位调查发现,属于传统印象中的“白领”职位中,一出版社提供的薪水最高,为1900元/月。而据一招聘网站的王姓经理称,据他统计,目前淄博部分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薪水时,多参照社会平均工资,“约在1600元左右。”“单从收入来说,大学生已彻底沦为弱势群体。”另一化工公司的招聘人员坦陈。数据显示,去年淄博市公务员考试报名时,实际缴费人数为19604人,而今年则锐减至12146人,降幅近40%。据悉,“公务员收入优势已不再明显”是促成公务员降温的重要原因。
更像“中产”的“蓝领”
事实上,“脑力劳动者”的收入远远被“体力劳动者”甩至身后,已是当下无可辩驳的事实。18日的招聘现场会上,一品牌瓷砖代理公司的招聘人士称,该公司所招聘的配货员的月收入在4000元—6000元之间,但如她一样的“人事以及行政人员”,月收入却仅在2000元左右。“工人工资确实比行政人员高不少。”一夜总会的徐姓招聘经理称,该夜总会内,工作清闲的维修工起薪在2000元以上,比“天天起草文件”的行政文员1500元的月薪,高出1/3。同时,另一装修公司的招聘人士则透露称,以该公司目前的薪资体系看,“跑业务”的销售主管月收入在3000元—4000元之间,搬运工在3000元左右,“技术工人的工资更高。”据其介绍,目前中心城区铺设地面砖的价格平均在25元/平米,按一工人每天的作业面积为9平米计算,则其每月收入近7000元。在目前的淄博劳动力行情下,如《天龙八部》中扫地老僧般,在无人关注的角落拿着令人艳羡的高工资的“蓝领”,不在少数。
近日,据一张姓运煤司机称,他向老板提出将自己目前每月5500元的工资涨到6500元,他说,他的要求绝不过分,“部分开危化品货车的司机每月能拿到七八千元。”此外,本报拿到的一张招聘信息还显示,目前送水工的保底工资为3000元,家具安装师与此大体相当,而喷漆工与钣金工等工资则多在3000元—5000元之间,普通电工的工资也大多在3000元以上,勤快点的快递员每月工资能拿到4000元以上。“如果工厂开出的月工资不足3000元,那就趁早打消招到技术工人的念头。”高新区一环保公司的张姓招聘人士表示,相比淄博,南方企业对技术工人招揽的砝码更重。
“脑体倒挂”卷土重来
“确实如此。”25岁的张利刚介绍称,他23岁的小舅子自初中毕业后便只身前往上海一工厂打工,在成为一熟练工后,其工资一跃至7000元/月,“还管吃管住。”此外,“年底时股权分红也有1万5千元。”而张利刚自国内排名前15的著名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民营医院的市场推广部,工资加奖金,每月收入不过3000元。及至张5月前往女方家订婚时,面对刷乳胶漆的岳父、打工的小舅子等“高收入人群”,“一种尴尬不由而生。”种种迹象显示,继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一波“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脑体倒挂”现象后,新一轮的“脑体倒挂”又在包括淄博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席卷而来。不过与上次发源于二元制经济体制下不同,本次“脑体倒挂”则与大学教育远离实际以及中国经济遭遇“刘易斯拐点”有关。“现在的本科生,理论不足以比研究生,动手能力不及技校生。”高新区一环保公司的张姓招聘人士“犀利”地说,在他看来,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如同招聘市场上的“鸡肋”。“大学没有教会我任何胜人一筹的能力。”陈刚将其目前“端盘子刷碗”的命运归结为大学教育的失败。
星火技校一于姓副校长则发现,该学校招收的不少学员竟然为大学生,而且近年来该现象越发明显,“有人为兴趣而来,但更多的却是因为大学毕业后收入不尽人意。”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正在遭遇劳动力日渐减少的“刘易斯拐点”之痛——目前越发严重的企业“用工荒”便是最主要的体现——而在多数招聘企业看来,技术工人的极度缺乏是“蓝领”工资一路高涨的主因。收入的“脑体倒挂”下,“读书无用论”又开始甚嚣尘上。据悉,淄博一工业发达的乡镇,部分父母已对孩子的学习极为漠视。而他们眼中诸如“即使读不了大学,但当工人的工资也比大学生拿得多”论点的背后,正折射出当前中国教育高投入低回报的弊端。“我曾希望读书能改变我的命运,但现在却还是生活在社会的最低端。”陈刚转身告辞时,单薄的背影愈发落寞——而他的境遇,究竟是社会之悲哀,还是个人之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