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财经人物 >> 正文内容

王健林回归 涉入后打黑时代中国足球事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6日

除支付联赛冠名费以外,万达还希望涉入“后打黑时代”的中国足球事务。足协负责人称之不是“买断”。

王健林又回到了原点。

不少足球圈人士从惊讶逐渐平复:一月,“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健林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和足球界贤达参加一次足球“座谈”会议;四月,王身着西服领带,代表企业界出现在中超联赛开幕式的舞台。

人们不断猜测他的用意。十年前,王健林自称不堪潜规则卖掉手中的足球俱乐部,其间,大连万达在全国建造了上百个商业地产项目,王极可能在万达上市后成为首富。而中国足球接近两年的反腐进程还未终结。

一位万达集团分管人士6月15日对本报记者说,流传至今的“万达回归”,正分作两个层面推行,一是万达正推进冠名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事宜;二是积极参与中国足球其他层面的推广经营。

万达还可能涉足“举国体制”领域,包括青少年足球和国家队事务。接近中国足协的人士说,分管的国务院高层曾数次鼓动全国政协常委王健林。今年“两会”期间,王亦主动对媒体谈及当年退出足坛的细节。

在足坛反腐前后,中国各级足球联赛已有多年未能寻找到冠名赞助商,在顶级的中超联赛,各俱乐部年终分红水平仅在200万-300万之间,相当于一支球队参加三场客场比赛的开支。

王健林回归

王健林5月曾说,不会再以俱乐部形式参与中国足球联赛。此后风传他将斥资30亿元收购中超联赛经营管理权。依联赛章程,该权益属于中超联赛有限公司,公司股东包括持股36%的中国足协和各持股4%的16家参赛俱乐部。董事长由一位中国足协副主席兼任。

现任董事长于洪臣6月15日对新华社说,“某一个企业要想买断中超运营权,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中超公司是由16家俱乐部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这牵扯到16家俱乐部权益问题。”但报道称,足协正与大连万达接触冠名事宜。

中超联赛冠名收入一直是中超公司每年最大的营收来源。但因广告主权益无法保障,2006年之后曾多次出现无冠名商状况。而中超公司每年联赛运营费用在5000万左右。依照公司红利分配的原则,每年84%的红利由俱乐部分享,10%属于足协,其余6%留做公司用途。

接近合作的人士说,中超联赛2004年成立以来,俱乐部获得的年终分红长期低于300万元。在足坛反腐前后,俱乐部自身的经营性收入也无法负担支出。因而,另一种方案依然存在。大连万达曾提出以每年支付固定收益的方式获得中超公司以及足协其他赛事的部分经营授权。“提高俱乐部股东年终分红是基础。”此前盛传的30亿元买断中超,即是方案中提及的投入总额。

一些足协官员希望这两种合作方式能有更长的年限,甚至达到10年,以期改变冠名商一两年更迭一次,收益难以稳定的局面。赛事推广人士分析,万达获得经营授权后,可以改变此前足协说了算的状况,吸引一些企业进入。

但合作在操作层面仍存障碍。工商资料显示,重大事项交董事会讨论已写入中超公司章程。但中超公司的经营团队,实际上仍由大股东足协的意志确定。如果经营授权给万达团队,未必符合足协部分人的利益。

在此前两任董事长南勇和杨一民时期,中超公司的账目和重大经营事项,却并不向俱乐部股东公开。多位俱乐部出资人告诉本报记者,中超公司年终会议上,对每年的收支状况,股东代表也仅能看到总数。

足协式运营仍在低谷

两年间的足坛反腐进程,中超公司前任总经理吕锋也被卷入,中超联赛在国家级电视台停播。十年前挽留王健林的辽宁籍足协副主席南勇,如今仍关押在沈阳市郊的看守所,相关一系列的案件审理将在年内进行。之前的冠名商一家意大利轮胎公司因此中途撤出,导致2011年中超联赛没有冠名收入。

今年的中超联赛洽谈中,一家南方的手机公司曾希望以4000万左右价格获得冠名资格,但经营团队对其品牌形象有顾虑,这家手机公司也因顾虑无法获得国家级电视台转播而作罢。如果万达仅以6000万元中超公司的底价进入,是否获得稳定回报仍有待考量。

新任足协负责人曾因中超联赛是否保持职业化路线备受争议。足协对联赛的经营掌控,仍被认为在延续过往。今年3月,中超公司正式选聘深圳一家广告公司负责人鲁俊为中超公司第四任总经理。鲁并无足球领域经验,此前足协曾在小范围内组织竞聘,但许多人认为竞聘只是去“陪练”。

5月开始运作的足协杯比赛,将草根球队吸引入内,被认为是足协新政的一部分。日本一家电子企业中标冠名赞助。这类赛事的经营权益目前仍收归足协出资的福特宝公司。福特宝前任总经理邵文忠也被沈阳警方控制。与福特宝有业务关系的人士说,新调任的团队仍依照过去思路进行商务开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佚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