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伊利股份临时停牌。
就在前一日,在实施了“10送10”并出现涨停的情况下,伊利股份股价突然放量跌停。业内人士认为,大跌与一份署名为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的题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的举报信有关。
伊利回应:纯属诽谤
“就网络举报一事,公司已经发布声明,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诽谤信的内容纯属捏造,其目的是蓄意破坏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
同时,伊利集团表示,伊利的职工资料系统里没有张三林这个人,而且从来没有过董事长助理这一职位。
不过,据一位媒体人士在微博透露,“张三林乃郑俊怀旧部,跟郑跟得很紧,是潘刚上任后被排挤失利的一方。我通过中间人找到张三林,张三林表示举报内容绝对真实,已经递交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了。”
“张三林确有其人,在乳品行业颇有声望,许多业内人士都认识他。”中国乳业知名专家王丁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尽管举报内容是否属实尚难确定,但是其中列举材料之详细,显示出举报人对伊利非常熟悉。
他进一步介绍说,张三林掌握了这么多资料,肯定做了充分调查。不过,以他73岁的高龄来说,搜集这么多信息,肯定一个人无法完成,肯定是有一个团队在操作,只是以个人名义发表。
“伊利公开质疑张三林的身份,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王丁棉认为,伊利这样的说法显示出其公关的不成熟。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举报信选择在伊利除权日前后发表,可能涉及伊利原来的高层内斗。在伊利原董事长郑俊怀入狱后,以潘刚为首的高管团队代替了原有的团队,中间自然会涉及利益问题,而从郑俊怀出狱后,原来郑俊怀的一些旧部开始重新策划举报。
14日,伊利给本报记者发来《伊利人致社会各界的一封信》,指国内主要网络论坛先后出现大量针对伊利集团的诽谤信,妄图破坏伊利集团正常的经营。但据本报记者了解,除将之定性为“诽谤信”外,伊利集团并未就举报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作出针对性澄清。
重创伊利股市
6月13日是伊利股份股价“10送10”的除权日。早盘,伊利股份股价曾在瞬间出现过涨停板价,此后伊利股份的股价持续下跌,最终于10点30分左右出现跌停。伊利股份经历了过山车的涨跌后,宣布自14日起临时停牌。
有分析人士认为,除权日遭遇跌停的事情,A股市场并不多。
“举报门”导致伊利股价跌停甚至停牌,究竟会对乳业巨头伊利的经营产生多大的影响?
对此,王丁棉告诉本报记者,“举报对象针对的是潘刚个人,并不是伊利集团或者整个乳制品行业,因此对伊利的影响要小于三聚氰胺。不过,短时期内会有一定影响,包括市场份额、企业的品牌度、企业形象等都会受损。”
他进而表示,中国乳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整体行业成熟度已经很高,不会因为一两个企业受到打击而引发全行业的崩溃。
“该事件对伊利股份经营影响有限,但如果证监会参与审查,则公司定向融资将会延期,延期的程度将取决于审查过程。”国泰君安一位分析师表示。
据悉,伊利股份日前公布再融资预案,拟通过定向增发融资不超过70亿元,用于产能扩建、奶源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伊利赶超蒙牛的愿望似乎也遭遇挫折。伊利短时间的动荡或在所难免,赶超有中粮这块牌子力撑的蒙牛,在短期内已成奢望。
华泰证券分析师尤亦韬曾表示,“伊利当初除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赶超市场早已超过自己的蒙牛,但经历了此番大跌,在资本市场中赶超蒙牛的步伐同样有可能放缓。”
“无论最后的调查结果如何,这一突发的网络"举报门",已经给伊利方面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熟悉伊利集团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