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0日
编者的话:
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从出生、升学到开会、开业,饭局成为了现阶段国人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那些从事企业营销、单位接待等工作的人员更是疲于奔波于名目繁多的吃请中。应酬饭局越来越多,能够回家与家人吃饭竟成了不少都市人的奢望。
常回家吃饭,是一种更有效的监督。对党员干部,不仅靠组织制度,还要依托家庭监督。常回家吃饭,是亲情的依附与回归,白天在外忙工作,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说话,不仅是亲情的需要,更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常回家吃饭,是对父母尽孝道,对妻子的爱之深。陪父母吃餐饭,饭后刷刷碗,或者帮他们揉揉肩,对老人是一种莫大的慰藉。陪妻子孩子吃饭,是一种水乳交融、亲情满溢的幸福工程。帮爱人干点家务,为孩子看看作业,陪家人逛逛商店,为老人做点什么,那是一种做人的基本责任。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自觉抵制不良世风的影响,这样,“回家吃饭”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家庭的幸福指数也才会越来越高。
那么,今天如果你有饭局,你可不可以对邀请者说:“今天,我要回家吃饭。”
回家吃饭吧
“妈妈,今天回家吃饭吧!”当听到孩子打来的电话时,在赣州某股份制银行上班的刘晓(化名)怔了一下。“有半个月没在家吃饭了吧。” 作为信贷部经理,刘晓频繁地参与业务饭局,几乎很少与家人一起吃饭。
刘晓坦言:“在外应酬都比较累人,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人之所需。当吃饭变成一种应酬,吃饭成为商业活动、迎来送往、情感沟通的一种手段时,酒桌上的人情世故,宾客间的逢喝必醉,不仅让人们患上社交疲劳症,吃出了一身毛病,也影响了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刘晓说:“比起外面的山珍海味,家里的粗茶淡饭显得是那么可贵。”
1
过多饭局很伤身
“有饭局说明业务好,我们做业务的要多结识人,才能把事业做好。忙于应酬不回家吃饭,在我们当中是正常现象。”刘晓说,她周末在家吃饭也不到一顿,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客户或者朋友吃饭。
“你看看我的皮肤,暗淡无光,身材又胖了一圈,”刘晓无奈地说,“可像我这样跑业务的,不参加饭局,哪来的人脉和财路啊?”
董明(化名)是某公司的办公室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刚工作那一年,我经常跟着领导出席一些活动。我每周至少有两天要陪领导在外面吃饭,甚至周末也要陪,工作之前烟酒不沾的我,因此也学会了抽烟喝酒。”一年下来,董明的体重暴增了10多公斤,将军肚出来了,脸也肥肿了。“以前经常去打篮球,可现在连跳都跳不起来了。陪领导应酬对于我来说,比上班还累。”董明说。
无酒不成席,这是饭局中的铁律,可酒喝多了伤身体。“前段时间去医院体检,查出‘酒精肝’,连‘三高’也来了。我为革命常喝醉,搞活了经济搞坏了胃。希望在不得罪领导的前提下能改变现状。”董明开玩笑说,言语中透出些无奈。
2
觥筹交错很累心
卢小璐(化名)是某事业单位的行政办公室主任,平时领导的饭局她都要忙前忙后。她说,行政部门饭局肯定很多,不断有检查考察等事务,除了早餐、周末(加班例外),上班日基本上有饭局。
“领导让我敬酒,我便要举着酒杯绕着桌子挨个敬,很多时候得一杯一杯地干。” 卢小璐说,她最不喜欢和陌生人吃饭了,怕没有话题。
刘晓担心说,最怕整个饭局上就自己一个女性,有的男性看到有女性在场,还故意讲“荤”笑话。面对这种状况,她只能跟各路人士插科打诨,甚至“逢场作戏”。
郭军(化名)是一名公务员,由于文笔不错,被安排在办公室工作。“领导喜欢赴饭局,我也得鞍前马后陪着,还要加倍小心,当心这个领导没喝到酒,当心那个领导没敬到酒。”郭军向记者抱怨道。
“我的青春就这样浪费在饭局上。在工作中,我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在酒杯中却让我感到迷茫,甚至感到是在浪费自己的人生,这让我的心很受伤。”郭军感慨道。
3
回家吃饭很幸福
前几年,一句网络流行语“某某某,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让人记忆深刻。今年全国“两会”时,女代表、委员关注“回家吃饭”,认为“回家吃饭”是种幸福。“回家吃饭,回家吃饭,不管你离家多么远;回家吃饭,回家吃饭,妈妈捧着碗”,歌手庞龙的《回家吃饭》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记忆和对家庭的依恋。
在频繁的饭局中,许多人很少和孩子碰面了,深夜回家孩子已睡着了,早上孩子上学了他们还在梦乡。而且,与妻子相处交流的时间也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便日渐疏远。
卢小璐表示,她不愿参加太多的饭局,因为饭局因素不能陪丈夫和孩子吃饭。她说,弄得不好,会给一个和睦的家庭带来危机,甚至是离婚的代价。
“我在接待办工作5年了,看多了有些领导基本在宾馆转,一天几个饭局,一周有六天半在宾馆。”在某县接待办的陈钢(化名)说,“虽然我也要做这项工作,但我每周都要争取有两天和家人一起吃饭。在温暖的灯光下,品尝着亲人做好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是件多美好的事。”
记者在采访时,一位国企单位负责人说,吃多了宾馆的饭菜,总是渴望在家吃顿稀饭加咸菜。他表示,现在一般能回避的饭局他一定回避。
“以前是打电话说我不回家吃饭了,”刘晓拿起手机说,“现在是打电话说我要回家吃饭。”在她眼里可以看出,回家吃饭是幸福,因为家是港湾,是最温暖、最温馨的地方。
●链接一
在外就餐隐患多
尽管明知在外就餐不健康,但外出就餐仍成为越来越多现代都市人无奈的选择。日前,一项针对在外就餐原因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000多人中,34.71%的人“懒得做饭”,32.07%的人选择了“太忙,没时间做”,另有26.30%的人和6.92%的人由于应酬多或压根不会做,只得在外就餐。“太忙”“懒”是现代人不肯下厨的重要原因。然而,其中71.68%的人表示,如果能选择的话,还是会自己做。
除导致发胖外,在外就餐更可能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全国上瘾与物质滥用中心”针对12岁至17岁孩子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只和父母一起吃晚饭不到2次的孩子,与每周能与父母共进晚餐5次以上的孩子相比,接触香烟、酒精和毒品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香港记忆学总会调查发现,常在外就餐还可能损伤记忆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常下馆子的人对味精、淀粉、脂肪的摄入消费量更多。此外,在外就餐还存在很多卫生隐患。且不说菜肴质量未必能保证,就连一份反复使用的菜单,平均带菌数就可达500万个以上。
●链接二
在外就餐四建议
有些人不得不出席各种应酬,对于他们而言,“家常便饭”成了“奢侈品”。对此,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少喝酒。酒量好的人并非对酒有天然抵抗力,他们的身体会更多地受到酒精危害,因为不醉不等于不带来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脂肪肝等疾病。此外,甜饮料易导致肥胖,也要尽可能少喝,代之以清茶。
先吃主食。宴饮时总是先吃菜,后上主食,待菜过五味之后却早已没有了吃主食的胃口。这样的饮食使得身体能量主要来自脂肪和蛋白质,会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废物。而若有清淡的主食相伴,则会减小危害。
避开煎炸食品和高脂肪菜肴,多点相对清淡的菜肴,如凉拌、清蒸、炖菜、汤菜等。
多吃蔬菜和豆制品。餐桌上要保证有绿色蔬菜,即使荤菜中也应常配有香菇、木耳、冬笋。就餐者可以有意识地把筷子伸向这些食品。(记者温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