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郭一信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9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主任蒋洪近来有喜有忧。
长期跟踪研究“阳光财政”问题的他欣喜看到,今年财政公开的步伐或许将比往年迈得更大。
他看到的突破是,财政部专门发文力促地方财务公开;国务院多次强调中央财政6月公开各单位去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总额及今年预算情况,并要求地方财政跟进。
最新的三公经费公开进展显示,目前中央各部门的相关数据已经汇总到财政部进行统计,地方层面,也已有数个省份对今年公布三公资料的工作作了规划。
然而,在上下一盘棋的财政公开进度下,蒋也看到问题,主要方面在于缺乏持续和完善的制度,保障财政信息公开与透明。
“由于我国现阶段财政信息透明度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症结,这使得各省份既不甘落后,也不愿冒尖,于是,相互观望、互通有无、踏着相同节奏齐步走的现象就会产生。”
这个归纳,源于蒋洪负责的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刚刚完成的《2011年政府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报告》。调研发现,多个在过去的财政公开评估中获得较高评价的省份,后来都出现了大幅倒退,而整体的公开情况,并不容乐观。
“过去各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在财政公开上一直有一些好的尝试,但是把改革希望集中寄托在基层层面上是不现实的。”蒋洪称,“缺乏制度保证,使地方的一些探索往往难以持续,而若没有来自上层的支持,‘枪打出头鸟’的压力更会大大抑制改革推进的动力。”
而具体到解决办法,改进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条例办法,成为课题组的呼吁。
中央带动地方
蒋洪调查发现,地方三公经费公开情况整体是不容乐观的,在二季度后,逐渐在中央级财政风暴式公开的带动下,有所前行。
根据蒋洪所带领课题组披露情况,许多在2010年接受过课题组调研的省级部门,今年不再对课题组要求公开行政收支的申请予以回应。
而一些给予回应的政府部门,也换着法子刁难敷衍信息公开申请者,蒋洪介绍,今年出现的新情况是地方政府变得更加“狡猾”,不直接拒绝公开申请,而是要求申请者根据“一事一申请”的政府信息公开原则走流程。
“一开始我们按照规定写了信息公开申请函,后来他们说我们申请公开的内容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信息,必须一事一申请。”课题调研人员介绍。
而当调研人员按要求把一封申请拆成几百封申请函后,对方又只回应第一次申请,后面的全部答曰“以此前的回应为准”或“此前回复中已予以解释”。
蒋洪介绍,拒绝回应的政府部门数量增加,给予回应的部门提供的信息质量也较去年下降,使今年地方行政支出公开透明度出现了下降。
然而,在中央“三公”公开督促风暴之下,各地不得不陆续有所动作。
自2011年年初开始,中央对于各级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工作安排,三令五申,并已陆续推动中央财政各单位公开本单位去年“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的支出情况。
目前,除了开展严控三公支出外,地方开始跟上中央步伐部署各自三公经费的公开。
目前陕西各部门正对去年三公相关费用进行统计,包括从2009年开始的省政府三公费用决算表和试点省级部门今年的三公费用预算,相关内容有望在年中紧跟中央步伐公布。
甘肃随后跟上,在其5月底发布的《2011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中亦提出从2011年起,甘肃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并要求公开的内容要细化到各级政府的出国出境、出差、接待、用车、会议等“三公”方面的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财政厅也已着手将每年的“三公”支出进行预算统计,各类预算、决算公开的时间表也正在研究制定实施过程中,争取在年内将各级政府“三公”支出的预算和决算向社会公开。
几乎是同时,河南省委亦印发了公车治理办法,部署重点解决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公务用车、违反规定换车借车租车、摊派款项购车等突出问题,要求年底前取得成效,并规定各单位要及时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和消费情况。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