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杨洋 吴鹤立 赵羽耿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8日
5月18日,人民银行海南省屯昌县支行正在召开一次特殊会议。“今天在这里举办金融支农培训班,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大家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会议一开始,何进威便作出这样的开场白。如果仅从召开会议的场所和讨论内容来判断,这也许仅是一次银行内部普通的业务培训会,不过与会者的身份让这次看似普通的会议变得与以往不同——何进威,屯昌县副县长;参会人员,屯昌县所辖8个镇主管金融工作的副镇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我拜托你们了,要干就要干得漂亮一些。”当看到一些参会人员有些注意力不集中时,何进威语气略有些严肃地提醒。
列席会议的人民银行屯昌县支行行长杜传师此时能够体会到何进威肩头的压力。按照《中共屯昌县委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县政府今年定下力争发放小额信贷3亿元以上的工作目标。而据人民银行屯昌县支行统计,2010年,县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及农业银行3家涉农金融机构新增农村小额信贷1.08亿元,2010年涉农小额信贷总计达到1.5亿元。即便是继续保持去年创纪录的信贷增加额,离3亿元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增收重任下的突破
2010年5月,海南省政府下发《关于促进中部市县农民三年增收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计划今后3年农民增收的目标是:到2012年,屯昌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700元,年均增长12%。此后,该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这一目标提高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979元,年平均增长12.5%。
由于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屯昌县一直未能摆脱贫困县的身份。“屯昌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何进威告诉记者,面对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增收缓慢的实际情况,如何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何进威算了一笔账:“政府扶贫资金十分有限,如果直接发给农民,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例如买种苗的环节还存在手续费,500万元可能只能发挥400万元的作用。”这让何进威意识到,仅靠财政投入无法达到政府设定的目标。
农民增收最直接的途径是通过发展生产和经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经营效益途径来取得。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农民人均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提升则意味着要更多资金扶持。“只有将目前的专项资金放大10倍、20倍才能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找到了放大工具——银行信贷资金。
不过,多年来,该县大部分农民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收入水平低等诸多原因,一直与银行贷款无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屯昌县政府建立了以县长为召集人的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分管财政和金融的副县长为组长的屯昌县农村小额贷款协调小组,并在各镇成立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服务站,由各镇确定一名副镇长担任服务站站长,跟踪掌握农村小额贷款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同时,为了加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去年以来,屯昌县委、县政府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尤其是农民小额信贷政府贴息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农民通过农村小额信贷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经过一年多实践,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发生了改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同比增长21.7%;财政收入也达到了6.8亿元,同比增长308%,今天的成绩我过去想都不敢想。”何进威告诉记者。
重视中的改变
这种改变对于一直负责农村小额信贷工作的海南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梁其聪更为明显。“2008年,我负责的贷款农户只有60户,贷款金额不超过30万元,户均贷款不足5000元;而2010年,贷款农户数量已经达到了268户,贷款金额超过了400万元。”梁其聪说。
在屯昌县政府提供的《屯昌县2011年金融支农培训方案》中,记者发现,为了进一步发挥金融支农的作用,从5月16日起,县政府开始在全县范围开展金融支农宣传培训巡讲,屯昌县所辖八个镇均组织了巡讲小组,小组成员除包括分管财政、农业的副镇长,相关部门的镇干部外,农信社工作人员也包含在内。一位巡讲小组组员说:“我们主要讲的内容就是小额农贷。”
银行的大笔信贷资金放出去了,能收得回来吗?一些镇干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也反映出金融机构的担心。
“政府会在收贷环节协助银行降低风险。”何进威说。现实中便遇到了这种情况,据介绍,某家金融机构发现,有部分贷款农户未按期还款,经多次催缴也无进展,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贷款逾期笔数迅速增加,后经政府的协调,绝大部分贷款农户缴纳了欠款。
有了政府这一强大后盾,金融机构纷纷围绕小额信贷推出了创新产品。其中农信社先后开发了党员干部“双带致富”小额贷款、农村诚信青年创业贷款、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工资担保小额贷款、财政惠民“一卡通”小额贷款、妇女联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等12种金融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农户的资金需求。邮政储蓄也开发了农户保证贷款、商户保证贷款等产品。此外,农行的农户信用贷款、中行的“益农贷”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题。
改变后的再创新
在位于海南省中部地区的东岭村,据村民介绍,当地槟榔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槟榔种植依然是这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村民程煌最早接触小额信贷是在2008年,“当时最多只能贷5000元。”
据了解,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2007年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与孟加拉格莱珉信托联合签署了项目实施合作协议,计划在海南省开展格莱珉银行模式小额贷款试点项目。格莱珉银行又被称为“穷人银行”,创始人尤努斯,寄希望于通过小额贷款模式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从而使他们摆脱贫困生活,并在孟加拉取得成功。
不过这一模式却在海南出现了“水土不服”,程煌告诉记者,5000元的资金太少了,根本不可能用来发展生产。在1997年就对格莱珉模式有所接触的何进威,更是早早断言“格莱珉模式不适合国情,利息太高,可占到本金的13%以上,将导致农民的贷款积极性不高。”梁其聪也为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在一年多时间内,她所办理的通过格莱珉模式贷款的农户只有80户,贷款数额也不过32万元。
从屯昌县支行为记者提供的一份数据列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问题。从2008年12月开始到2010年2月截止,屯昌县共有898户农民使用格莱珉模式,数额总计为398万余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与格莱珉模式的优势,农信社推出了小额贷款创新模式:一小通,从2009年10月开始到2011年4月为止共为989户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合计748万余元,增长速度很快。
一小通小额信贷模式特点为,“2万元以下,不需审批,7天到位”。东岭村村民表示,从可贷数额、还款压力、期限上来看,一小通都要优于格莱珉模式。
如今,程煌与本村40户村民共同组织了屯昌天富槟榔加工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的理事。贷款资金也由最初的5000元,到现在每户农民最高的5万元,不过这依然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5万元的贷款资金用于收购可以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所以我们希望资金越多越好。”
该合作社理事长唐仁认为:“成立专业合作社后,我们的议价能力更强了,收入也就更高一些。”
在屯昌县农民小额贷款政府贴息管理暂行办法中有这样一条:“对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类种植、养殖、加工、营销农户,其以会员形式的信用、保证、联保贷款期限在一年内,按时还款的,政府给予100%的贴息,贴息期限最长为一年。”而天富槟榔加工专业合作社除享受到免息政策外,去年还获得县政府5000元诚信奖励。
何进威考虑的则更多,“如何扶持这个产业走深加工之路,不受收购商的价格控制则是我们下一步要思考的事情。”他说。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