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8日
地震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自然灾害,不过,与地震同样可怕的,还有它的“帮凶”——地震的次生灾害。6月7日,赣州市防震减灾局的专家告诉记者,市民在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避险和防御知识的同时,学习其他科普知识也非常有必要。
次生灾害损失往往大于地震
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包括: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
震前预防是首要一环
减轻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包括:震前预防、震时应急防护和紧急处置, 以及震时应急防护和紧急处置。
震前预防:震前预防对策是人类控制和减轻次生灾害的首要一环。一旦次生灾害发生就能迅速救治,以达到减灾的目的。震前预防对策的重点是工程设防、抗震加固、次生灾害监测、进行防治次生灾害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震时应急防护和紧急处置:是指从地震预警到地震结束之间人们所采取的紧急行动。一般分为:震时应急避震对策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性次生灾害。震时生产岗位的应急处置对策是指各行各业生产岗位的领导、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以及家庭成员在地震预警后,所采取的防止次生灾害和保证要害系统工作连续性的一系列紧急行动和方法。
震时应急防护和紧急处置:这是防止次生灾害蔓延扩大,减少损失的最后对策,其重点是制止次生灾害的蔓延,迅速抢救由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并有效地治理由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环境破坏。
水库堤坝需预先加固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物品,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人员抢救。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体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在山区,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编后语
近些年来,全球各种重大灾害不断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为此,赣州市防震减灾局在今年5月12日这天起,在本报开设宣传教育专栏,开展普惠民众的知识解析。今天的这篇报道,则是此次“防震减灾从我做起”系列报道的最后一期。
一组数据表明:去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死亡20多万人,震中90%以上的房屋损毁;去年的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死亡人数700多人,震中99%的房屋幸免于难。为什么震级大的造成的伤亡反而小得多呢?原因最主要、最关键的两点为:一是房屋抗震能力,智利的建筑多数都装有阻尼减震控制系统,抗震能力强,而海地的建筑多为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很弱,甚至有些不具备抗震能力;二是公众防震技能,智利人防震意识和技能强,而海地人的注意力大多还聚焦在温饱上。
如果说房屋不可能人人亲自参与建设,那么,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却是人人可以参与也必须参与的。(刘小群 记者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