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7日
每经记者 罗伦 发自上海
“这里的市场太大。”每次来到中国,彭博董事长高逸雅(PeterT.Grauer)的脑海中总会不时蹦出这样的想法。
大约30年前,高逸雅职业生涯的前任、美国传奇式人物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R.Bloomberg)在纽约,用上一个东家支付的补偿金,创立了一家用新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讯服务的公司,命名为创新市场系统公司这家公司即为后来彭博有限合伙公司(BloombergL.P.)的前身。随后,仅用22年的时间,彭博在金融数据市场的销售收入,超越了具有150年历史、世界最大的资讯公司路透集团。
在这时,高逸雅接替布隆伯格走马上任。然而,在最近两年中,由于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变革,彭博终端的销售遭遇了公司创建28年以来的最大威胁:它的最大客户群金融行业在经济危机中受到重创,部分用户选择在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彭博的终端用户数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后,于2009年下滑了2.4%。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高逸雅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近年来一直是彭博社重点发展的市场。不光过去和现在,乃至未来,我们仍将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这一点,将成为彭博社对抗其他竞争对手的最重要砝码之一。”
加码中国市场
4月14日,彭博对外宣布,拓展后的上海办公室全新开幕,“以提供更多样、更优质的新闻服务、客户支持以及区域定制服务。”
“过去15个月,我们新闻报道领域的工作人员增加了一倍。”高逸雅说,“我们可以承诺,彭博社在中国的业务及拓展力度会持续增加。我们会更加重视关于中国经济和财经的新闻报道,并不断拓展以满足中国客户对财经信息的需求。”
当然,圈内人都知道,公司的扩张还有一个大背景:去年10月,在进入中国市场15年后,彭博开始了它本地化的第一步,即推出中文信息服务,这是彭博终端第一次为中国地区的客户提供综合的中文信息系统。不过,彭博这一举措也遭人诟病:毕竟推出的中文信息服务只是简单地将英文信息译为中文,并未直接推出中文新闻,而彭博暂时没有推出中文网站的计划。
对此,高逸雅表示,彭博的报道内容目前已有全新的增加外汇期权和跨货币利率互换。对信息内容上的本土添加,高逸雅说:“比如,我们加大力度发展私营企业信息,即非上市公司信息,并加大中国市场的客户支持力度。股市方面,我们加强了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方面的覆盖及服务。”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中国市场对彭博为何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要剖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彭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终端机说起。正如上文所述,布隆伯格在1981年创建这家公司后推出了彭博终端(BloombergProfessional),这种双屏的终端在统一的平台上整合了新闻、数据、分析工具、报告和交易系统等多种功能,迅速占领了金融专业人士的高端市场。
凭借收取高额终端费用和服务费用,彭博在20多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财经信息服务商,甚至逼得道琼斯退出了实时财经终端市场。目前彭博终端在全球约有30万左右的用户,按每个用户每月2000美元的收费计算,这意味着彭博每年仅在终端收费上约有72亿美元的收入,大致占到该公司总收入的八到九成。
当记者就“终端为王”策略是否依然如故的问题询问高逸雅时,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对彭博来说,超过30万的用户是彭博的终端客户。我们认为,服务于他们,最安全且最佳的服务方式还是通过终端这种商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