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电荒南京样本:长三角再现投资驱动后遗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海平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3日

6月2日,南京最高气温达到了33度,高温使得这个老工业城市也从夏季的季节性缺电转为了全年性缺电。

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田伟也因此成为眼下市经信委最忙活的负责人之一,因为他分管整个城市的用电调配工作。作为省会城市,南京是江苏第二大耗电单位,而今夏整个江苏缺电总量又占据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为历年来之最。

对于当下的缺电现状,田伟分析,这是多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投资拉动为主的模式不改,电荒就会一直闹下去”。

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是,同是省辖市,苏州的工业企业数量多出南京2倍以上,但南京的工业耗电量要远高于苏州。

从季节性电荒到全年电荒

新上工业项目“太多”引发2011年用电缺口增长3倍

每年夏季用电高峰期总是不断刷新电荒记录,但今年的情况更加严重。

江苏省电力公司办公室人士告诉本报,预计今夏江苏统调最高用电负荷为69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在全省统调装机容量5760万千瓦的状态下,预计最大统调缺口或将超过1100万千瓦,缺口达16%,这占了全国缺电总量的三分之一,占华东地区的57%。制造业大省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这在南京更加严重。以现况测算,2011年南京最大电力负荷760万千瓦,用电缺口同比增长3倍,这又一次创记录。

因此,在市经信委近期上报市政府的有序用电的预备方案中,提出了超过往年的120万千瓦的预期性限电指标。这也意味着,以现有电网负荷看,将南京的电荒从季节推到了全年。

何以2011年用电缺口增长3倍?“新上工业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太多了。”田伟对本报表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显然,南京工业结构仍太“重”了。

过重的工业体系结构也成为了限电闸下的第一刀。

根据南京市经信委预案,如果第一波缺电达到25万千瓦,将对扬子石化、南钢、梅钢等重点耗电企业进行“有序供电”,“错开高峰期,只保证其存量正常运行”。事实上,南京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已占江苏50%以上市场。

而一旦超过60万千瓦,将把非连续性生产单位的双休日调到周一到周五,同时安排用电量大的企业放高温假。

“企业可以进行一些调配,但50万千瓦是底线。”南钢集团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无论如何炉子是永远不能熄火的。”

在本报记者采访中,南京市涉及电的部门,都会接到上级领导的批文——要确保某企业不能被限电。

显然,本可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解决的问题,不得不寻找行政手段,这在电荒中得到了最典型体现。

投资拉动用电硬性增长

南京第二产业偏重的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调整

正常渠道下每年新增的电都用到哪里去了?

在南京市经信委,本报获得的答案是:被不断新上的工业项目占用了。而其解决之道,在于解放当前经济增长的观念。

“仅‘十一五’期间,南京工业投资总量达到6000亿元,占到5年内全部社会固定投资的一半以上,且动不动就是以亿元计的大项目,这些要消耗多少电?”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反问本报记者。

项目越大,耗电也就越大。

多年来,南京第二产业偏重的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调整,尽管数据上显示“三产”占比已在2010年超过50%,但政府主要税源仍来自工业贡献。

能否借助电荒自然淘汰一批“三高”企业,南京市经信委有关人士表示,“这很难。”以目前的形势看,投资仍是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拉动力。

上述人士告诉本报,以国家发改委2008年下文要求地方淘汰1000万吨产能以下的钢厂情况看,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地方在执行中采取了“有效策略”——不断追加投资,使得产能高于淘汰指标,从而规避了限令。

这样一来,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反而使得国家钢铁整体产能再次上升。企业在做大的同时,税收或许因此上升,但对地方经济贡献有限,也压缩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这在南京最为明显。以现有3万多数量企业整体看,做到了“顶天立地”(规模大),但“铺天盖地”(中小企业)远未达到,极大影响了居民就业,“南京中小企业数量占比98%以上,但产值占工业比例只有百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方面,在投资拉动的作用下,地方为追求GDP强调“做强扶优、上大压小”,限制了产业链的衍生,“做上去的企业耗能和对环境的影响更大,而规模小、投资回报率高、排放小的企业在行政命令下被迫淘汰”,上述人士对本报表示。

 

本报记者从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健在不久前主持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获悉,“十二五”时期的南京新上工业项目中,或将加上“能评”这一刚性指标,以限制电荒的无限蔓延。

“以后新上工业项目,初步考虑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8吨标煤以下。”田伟表示。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