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警惕“影子银行”放大金融风险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张茉楠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3日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以及中国“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影子银行系统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却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金融结构,使得原有货币调控鞭长莫及,建立新型金融调控和风险监管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所谓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影子银行要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因此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也较大。

  事实上,影子银行已经深刻改变了美国的金融结构与金融运行的模式。在美国,影子银行系统早已成为美国货币创造的主体之一。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信用违约掉期(CDS)。

  CDS是一种类似损失保险的金融合约,债权人通过购买这类合约(类似支付保险费)的方式,将债务违约风险转移。在2001—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几年里,贪婪的投资银行发现,CDS向下损失的风险不过是些保费,而向上的收益则极其诱人。投行把那些次级房地产贷款分类打包成债权,出售给通过低利率杠杆握有大把美元的对冲基金们,同时买入CDS对冲风险。而出售

  CDS的机构在房价上涨,违约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不用持有实际债券也能发行CDS,这导致了CDS的急速膨胀。1997年,这个市场还只有1800亿美元规模,但是到了2008年,全球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交易已经达到62万亿美元。这样,由于CDS过度交易等带来的杠杆放大,风险自然地转移分散到银行业系统和金融市场之中,这也使得整个金融体系暴露在一个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之下,并随着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引发了全球连锁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影子银行导致的金融危机值得我们警戒,加强中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监管刻不容缓。应该讲,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国金融发展深化的产物。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的80%至90%,构成社会融资及货币供应的绝对主力。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资产的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表内信贷增长量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资金供求状况。特别是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其他融资方式发展迅速,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从央行最新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来看,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92%,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53.5%。

  中国在全球货币存量之高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中国的基础货币并没有增长太快,但整体流动性增长却十分迅速。这说明,货币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之中,这其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最为突出。面对不断活跃的金融创新与规避信贷规模管制的冲动,央行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监管存在不足。目前的监管框架着重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对衍生产品表外业务、结构化产品或有资产负债等缺乏关注。

  影子银行对中国信贷投放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可自由运用资金比率下降;二是脱媒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增加。当前央行把管理流动性总阀门作为调控重点,收紧银根,对银行的信贷额度进行限制。然而,由于对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也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

  因此,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控制业务风险,进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分享:

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