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谢宏章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31日
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这几乎是所有投资者都耳熟能详的投资警句。但由于风控意识不同,不同投资者的风控效果也大不相同,在股东大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往往也大相径庭。
日前,在海通证券召开的股东大会现场,数十名小股东围绕公司股价、大股东减持、H股发行等问题,连连向管理层发问,使得会议原定流程一度中断。日前,有媒体以《小散户大闹海通证券股东大会》为题,对海通证券股东大会作了具体报道。
从报道所披露的细节看,用“大闹”来形容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表现,并不十分贴切。个别小散户在股东大会上的言行的确有些不妥之处,有的措词比较严厉,有的打断高管讲话,有的情绪十分激动。但对此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应该看到这些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并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甚至质疑,这是民主和进步的体现,应予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笔者也认为,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发表意见、表达诉求,必须做到理性、合法。只有通过合法方式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否则,如果程序(表达方式)违法,那么实体(意见内容)权利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那么这些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情绪为何会如此激动,以至于不给台上高管们任何面子?从报道所披露的信息看,恐怕与海通证券股价表现不佳、大股东大量减持,以及计划上市H股的公告等涉及股东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不无关联。尤其是一些投资者在海通证券上的投入与回报不相一致,与大股东在该股投资中所取得的良好收益形成了鲜明反差,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被暂时压制的情绪终于在会议结束前得以迸发”。
就在海通证券的小散户“群情激昂”之时,大股东们却表现得异常冷静甚至对投资海通证券的收益“表示满意”。二者的最大区别正是在于后者的建仓时机和买入成本与小散户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海通证券是一家上市于1994年2月的沪市上市公司,发行价为每股5元,由于上市至今时间较长,仅用过的名字就有都市股份、PT农商社、ST农商社、农垦商社等多个。上市17年来,经过多次分红送转、股本扩张,累计涨幅十分巨大,原始股东获利丰厚。能在如此巨额收益下变现,大股东对投资结果“表示满意”,也就不足为奇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二级市场买入尤其是在多次送转、股价大涨之后买入的小散户,就没那么幸运了。海通证券从上市首日的开盘价15.80元,一直涨到2007年11月的历史最高价68.53元,即使不考虑送转因素,股价也翻了两番还多。但之后该股却从最高点一路下跌至7.16元,在此期间买入的投资者大多成了吃套者。今年(截至5月17日收盘)以来,海通证券又在上证指数上涨1.59%的情况下大跌5.08%,再度跑输指数6.67个百分点,高位买入后深套的投资者苦不堪言。
海通证券大股东和小散户截然不同的命运说明,在充满变数的资本市场,增强投资者的风控意识,做到风控第一、逐利第二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主力获利丰厚的股票,投资者一定要坚决回避,宁可失去赚钱机会,也不要成为主力兑现的买单者。拿海通证券小散户大“闹”股东大会这件事来说,留给笔者的思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投资者既要积极维权,又要理性依法;二是对投资造成的损失,既要事后维权,更要事先防范。
炒股,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结果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说到底是投资者自己的行为,但为什么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价格,有人选择买入有人却在卖出,投资结果有人总能赚钱有人却时常亏损?关键在于建仓时机、持仓成本和操作方法不同所致。投资者只有做到买入的股票价格比主力成本更低,仓位上风险可控,节奏上高抛低吸,心态上两手准备,才会面对各种情况做到处变不惊、应对自如。让风控成为股民的“必修课”,已成当务之急,这就是海通证券小股东大闹股东大会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