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刘雨田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7日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我们离国际板越来越近了,统筹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条件,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论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做好国际板的各项准备工作。一句话,国际板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所谓国际板,是指红筹股公司及其他境外公司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因其“境外”性质,被划分为“国际板”。审时度势推出国际板,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为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一个全新的平台。且信用评级较高及公司管理机制较为规范的国际知名企业进入国际板,也有利于中国股市行为的规范和监管体系的健全。二是允许在中国运营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融资,事实上降低了中国面临的资本流入压力,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缓解目前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三是国际板的推出,意味着中国政府在提供金融工具上,对境内外企业一视同仁,所持的对外开放政策矢志不渝。这将为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四是有助于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国际板以及其板块所注入的各种国际化的元素。没有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五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活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使中国的投资者更新投资理念,从昔日习惯于投资境内企业,转向投资境内外企业,使其成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国际板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推出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要实现趋利避害,关键就在于能否审时度势,择适当时机适时推出国际板。
所谓审时度势,就是全面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形势。这里所说的“现状”,主要是指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其形势。笔者以为,当今中国股市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个过度、一个‘三高’、一个颠倒、一个难”这“四个一”。所谓“一个过度”,即“扩容过度”。2010年,沪深股市IPO共计347家,融资总额高达4921.30亿元,较2009年大幅增加143.39%,预计2011年沪深股市新股发行仍将有320家,融资总额预计可超过4000亿元。说“股市扩容猛于虎”,一点也不为过;二是“新股发行‘三高’”,即“高定价、高市盈率、超高募资额”,令投资者“望高兴叹”;三是“一个颠倒”,即颠倒了股市投融资两者之间所固有的因果关系,重股市的融资功能,唯融资而是从,轻视及忽视了股市的投资功能,从而使股市吸引不了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四是“退市难”。由于A股退市制度只设计了“连续亏损退市法则”,即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交易并给予半年宽限期,完全没有净资产要求,很容易使机会主义者和不法之徒借盈余管理之名,玩“扭亏为盈”的花招,逃避退市。
从上述四大现状中,笔者不得不说,中国股市的形势不容乐观。既然如此,在积极做好国际板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监管层更应着力于消除中国股市当前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融资额等都连上台阶,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的今天,有必要放缓“量”的扩张,重视“质”的提升,转变发展思路,增强股市的投资功能,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投资者就有可能从股市中获得“赚钱效应”,而股市一旦有了“赚钱效应”,就能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广泛参与,使股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此时再推出国际板,岂不是皆大欢喜?!
设立国际板的最终目的一定要与国家利益对接,不能只停留在虚名上,也不能只考虑部门利益而忽略全局。依笔者之见,即使国际板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已准备就绪,只要中国股市不给力,资金不解决,也不宜过早推出。我们要谨防国际板未来可能成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提款机”,在国内资本市场要满足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尚且乏力的情况下,让外资公司上国际板融资岂不是雪上加霜,更令脆弱的市场不堪重负吗?如果在中国开设的国际板不受本土投资者欢迎,中国证券市场本身就不具备其上市的条件。
总之,一句话,在开设国际板的问题上,证券监管部门应审时度势,等中国股市趋于成熟,投资者乐意接受时,再适时推出,以免推出的时间不当而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