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区域金融中心” 之争进入战国时代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6日

  在过去的十年,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有超过20个大中型城市提出了发展成为国际、国家或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与具体措施,而有金融中心功能规划或设想的各类城市更在200个左右。一场区域金融中心的争夺战如火如荼,金融风暴席卷全国各大城市。

  与此同时,各经济区域为了增强整体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金融体系的整合优化和功能重组。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等经济区域内部,中心金融城市与卫星金融城市的在战略布局、职能分工方面进行了深刻调整,金融体系的前台、中台、后台的空间配置日趋完善。

  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同质化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风险,也促使各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规划中尽力摆脱全能化金融体系的各种弊端,而是根据区域优势明确自身定位,通过突出自身的特色、提升专业化水准来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从而在金融的战场上脱颖而出。

  金融嘉年华中的城市争逐

  从世界金融史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金融中心是一个成熟金融中心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我国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格局深刻变动,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形成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通过提升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全球定价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我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所言:未来中国金融中心的布局,需要多个而非仅仅一个国家级金融中心,依据产业特征和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汇聚了大量的金融结构和大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汇聚了大量的资本和高端人才,不仅大大提升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地位,而且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裕的资金、人才和政策,因此,各大城市都把跻身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

  据了解,除了上海、北京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之外,广州、天津、大连、武汉、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等城市也纷纷展开了区域金融中心的角逐,众多沿海城市和内陆经济中心城市为发展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而进行规划、论证和动员,纷纷出台扶持措施。

  2008年4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是:北京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要素市场服务中心和交易中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作为曾经的亚洲金融中心,上海在中国金融史上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此后,上海加快了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推出了包括筹划国际板、石油期货等93项任务。

  中国社科院2010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分析了北京和上海各自的优势:北京集中了“一行三会”,拥有500多家金融机构,控制着全国约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北京在资金集聚与辐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金融深化程度等方面都超过上海。上海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上海的法人银行数、外资银行占比以及券商数量都超过北京;上海拥有黄金交易所、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商品期货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是全国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上海资金集聚的能力不如北京,但消费信贷却超了过北京。因此,上海相对于北京的优势体现在金融功能的全面性和金融趋势的把握上。

  相比于北京、上海的双簧戏,其他区域城市也不甘落后。天津将设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并建立内地首个离岸金融中心。深圳提出的五大中心获得了国务院批复,将建立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南京的目标是华东地区重要区域金融中心。福建的目标是海峡西岸区域金融中心。关于西部金融中心的争夺尤为激烈,重庆提出2020年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成都要建设成为区域金融市场中心,西安也加入了竞争,提出以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为目标,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三个西部城市上演了城市版的“三国演义”。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金融整合

  相比于其他地区重“外战”,广东省更重视修“内政”,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广东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0.6万亿元,首次超越了香港。此外,广东的银行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规模都居全国首位。尽管统计数据已经把广东推上了第一金融大省的宝座,但是广东省的金融业一直给人留下大而不强的印象,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提出要将广东省从金融大省建成金融强省。

  为了赶超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广东着眼于通过金融创新和内部整合提高竞争力并获得主动权。2008年12月底,广东省上报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广东省发展金融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以此为契机,广东省政府将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全面实施珠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战略。

  在这个战略中,香港、广州、深圳三大金融中心的关系被重新梳理,广东省将依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龙头地位,带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发展,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区域。

  此外,广东省于2009年8月出台的《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对珠三角各大金融城市的定位和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可以概括为“两中心、三节点”,即广州、深圳为两个区域金融中心,佛山、东莞和珠海三地为重要节点。

  在这个布局的基础上,各个城市的功能也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定位:作为两大金融中心,广州和深圳的金融功能有了明确分工,广州重点发展银行业和保险业,而深圳的重点是证券业和粤港合作。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试点,将建成重要的金融后援服务基地,吸引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呼叫中心、金融产品研发、清算结算、定损理赔等后援部门入驻。珠海、中山、东莞作为科技金融试点、港澳台金融合作试点,将鼓励它们在金融创新和粤港澳合作方面发挥优势,例如在东莞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和粤台金融合作试点,在中山开展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试验等。而珠海横琴新区则成为了粤澳合作的前沿。

  从这些规划可以看出,广东省金融工作已经从注重发展规模、速度向追求规模、速度与效率相协调的转变、由注重防范风险向防范风险与科学发展并重的转变,以及实现由注重融资行为向发展金融产业的转变。

  从全能化到专业化

  广东省就珠三角地区的金融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广东的经验对全国金融中心的布局也应该具有较大借鉴价值。一些专家也指出,由于我国各大城市关于发展成什么类型的金融中心的定位尚不明确,各城市之间存在着定位严重趋同的现象,关于金融中心的资源竞争十分激烈,而金融资源的集聚效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金融体系都是以定位相对明确的金融中心为支撑的。大家都知道纽约和伦敦是两大世界金融中心,可是鲜有人知道,在这两大中心的周围,汇聚着为数众多的金融卫星城,并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分工。美国的金融体系是由纽约这个核心城市和芝加哥的商品期货市场、波士顿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旧金山的风险投资中心等诸多重要节点共同构成的。而欧洲的金融体系,围绕在伦敦这个明月周围的是众多璀璨的星星,例如巴黎是欧洲证券交易中心、苏黎世是欧洲及全球首屈一指的私人银行中心、卢森堡和都柏林则是欧洲最重要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中心等等。

  就我国的而言,金融中心的专业分工并不明显,但也不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其实很多城市都具备成为专业金融中心的潜力。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相信部分城市会更注重自身的差异化和比较优势。如2007年,深圳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总净值规模和基金总份额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39.26% 和39.14%,名列全国第一完全可以定位为国家基金与财富管理中心;大连商交所的衍生产品交易合约数量名列亚洲前列,具备成为亚洲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中心的潜力。

  当然,成为专业的金融中心需要具备众多的条件,例如经济基础、政治环境、金融制度、金融机构、政策取向、税费成本、基础设施等等。不同类型的金融中心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个城市要在区域金融中心的战国时代突围除了过硬的自身条件、合理的定位外,还需要国家在法律、制度、政策、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而且这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

分享:

来源:价值中国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