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江西经济新闻 >> 正文内容

伤不起,今起燃油费堪比机票价!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6日

    25日,国内多家航空公司相继发布公告称,从26日零时起(以出票时间为准),调整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征收标准,800公里(含)以下航线由60元上调为8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由110元上调为140元。得知此消息后,不少旅客对记者大呼:“都快赶上机票价了,今后坐飞机伤不起啊!”

  【发现】

  燃油附加费已到历史第二高位

  25日,四川航空率先发布调价公告。随后,国航、东航、深航也发布了调价公告。按照行业惯例,国内其他航空公司将全员跟进。

  根据公告,800公里(含)以下航线的燃油附加由60元调为8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的燃油附加由110元调为140元。这意味着,从26日开始,旅客坐飞机又要多掏钱了。

  记者注意到,此次上调后,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80元、140元的征收标准已到达历史第二高位,最高时在2008年7月1日至12月24日,当时的征收标准为80元、150元。

  【反响】

  敏感旅客赶在零点前陆续出票

  “幸好中午上网看到这个消息,否则肯定要多掏钱。”25日下午,南昌市民熊海亮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四口近期准备出游,看到还有低折扣机票并没有立即预订,而一看到燃油附加费调价的消息后,他当即选择出票,能省一点是一点。

  江西民航国旅售票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比较敏感的旅客直到当晚还在陆续订票,就是为了赶在26日零点前出票,“我们已经接到各航空公司向机票销售代理下发的通知,调价之前出的票不用补差价,但如果在26日(含)之后要变更,就需按新标准补收燃油附加费了。”

  白领惊呼燃油费堪比机票价

  而南昌白领刘琳娟听说燃油附加费上调的消息时,更是一脸愕然:“不会吧!我没记错的话,这是今年第三次涨价了!”因为家人在北京的缘故,刘琳娟经常趁假期飞回北京看望家人,在燃油附加费频繁上涨的背景下,以后选择哪种交通方式就要比一比了,“往返一趟北京光燃油费就得280元,这都快赶上一张直达列车的车票了,有时特价机票也就300元左右,以后坐飞机真是伤不起啊!”

  当晚,记者通过在线搜索也发现,6月9日南昌到合肥的特价机票仅为91元,26日按照新标准执行的燃油附加费就要80元,若加上50元机场建设费,已然超过了机票价格。此外,800公里以上航线,7月18日南昌到西安的特价机票为220元,燃油附加费140元加上50元机场建设费,也直逼机票价;6月16日南昌到海口的特价机票280元,往返燃油费280元也相当于一张机票价了。

  【背后】

  航空公司再次转移航油采购成本

  对于此次上调的原因,四川航空的理由是“由于航空燃油综合采购成本上调”,其他公司未具体解释。然而,自4月7日以来,航油价格并未调整,国家发改委也未再次调整成品油价格,为何综合采购成本会无故上升呢?

  对此,一航空公司南昌营业部主管向记者透露,其实与今年4月7日航油调价之后相比,目前航油综合采购成本并未增加,此次上调燃油附加费,实际上仍是在消化4月7日那次航油上调带来的成本上升。他进一步解释称,4月份上调燃油附加费消化了一部分航油涨价的压力,但航空公司仍然自行承担了很大部分的成本上升,而此次继续调整燃油附加费,则是把航空公司承担的部分,再次转移到旅客身上。

  【分析】

  涨燃油费降票价 转嫁成本效果弱

  “从40元到140元,国内800公里以上航线的燃油附加费几年内涨了3倍多,今年以来更是第三次上涨,无怪乎消费者惊呼‘伤不起’。”25日16时,我省一位民航业资深专家表示,目前消费者购买的机票总支出由三部分组成:机票价格、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其中,机场建设费纳入国家财政收入,其余两项为航空公司收入。

  该专家表示,上调燃油费之后,往往是公务舱的商务旅客不在乎,但经济舱的旅客就会产生是否购票的顾虑。“为了提高客座率,航空公司会推出更低折扣的票价来吸引客源,而燃油附加费带来的收入增加将被机票价格降低造成的收入减少所抵消。前几次燃油费上调后的短期结果无不印证了这一事实,所以仅靠燃油附加费机制来进行成本转嫁的效果极不明显。”

  “800公里”为界欠缺公平性

  “就算航空燃油附加费机制能成功转移航空公司的成本增加风险,但现有以800公里为界定标准进行分段收费的办法又欠缺公平性。”该专家举了一个较极端的例子,假设一名旅客的航程是801公里,另一名旅客的航程是2000公里,按照现行标准,他们都需要支付140元的燃油附加费,但他们的航程带给航空公司成本增加额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显然,航程是801公里的旅客补贴了2000公里的旅客,这是消费者难以接受的。

  该专家认为,航空燃油附加费应参考航线公布直达运价,以一定的百分比进行计收,这样能真正做到“谁消费,谁买单”,最大限度地解决现有机制的公平性欠缺问题。

  ■记者袁辉翔/文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责任编辑:袁辉翔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