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温居林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5日
编者按:5月23日,全国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知名作家、评论家齐聚赣州,探讨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规律,总结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形成的良好经验,探寻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未来方向和发展机遇。现将部分专家精彩观点采撷如下,以飨读者。
深掘革命历史文化“富矿”创作精神食粮鼓舞意志
再现历史激励现实
著名文艺评论家,重大革命与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李准: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的时候,应当怎样认识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呢?我认为,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
其一,真实地、全面地再现革命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象地还原革命历史的本来面貌,优秀之作可成为形象的历史教科书。其二,深入揭示和弘扬革命传统精神,在为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其三,革命领袖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文艺繁荣增添了新的亮点和制高点。其四,优秀重大题材影视剧对真正史诗品格的不懈追求,引领了我国大片健康发展的方向。
无疑,当前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也面临新的挑战。认真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革命历史题材包括重大题材创作自身的优势,用创造性劳动去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当下意义
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朱向前:
我想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谈点看法。
先说历史一面,我认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重新认识历史,深入发掘历史,丰富再现历史方面,仍然具有广阔的空间。当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至少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最大限度地走进历史,还原真相;二是面对新发现的历史如何去进行新的解读、阐释与研判;三是如何在当代的史学与审美观下,写出历史的复杂和人物的丰富,并将其进行艺术转化,最终呈现为文学的形象与诗化的意境。
再说现实一面。那就是革命历史题材所蕴含的精神资源必须通过艺术形式为今天的中国输“血”补“钙”。此所谓“安”内,还有“攘”亦可曰“化”(教化、同化、溶化)外一面亦不可不察。众所周知,在今天各国竞相输出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格局中,以美国大片为主要表征的美国文化呈现出一边倒的强势特征。面对21世纪的挑战,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点燃井冈山精神的火炬,照亮与凝聚全民族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意志,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懈奋斗。今天中国的作家,中国的文学,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意义就是承传、弘扬、阐释、丰富、发展井冈山精神。
历史审美情怀与时尚审美的融合
作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及“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曾凡华: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并不仅仅是复述红色历史,而是要发掘红色历史中为当代人所关注的现实点与情感点。作家在重新阐述那段历史时,必然带有自己观照历史的尺度,甚至可以进行一种全新的阐述。面对受众的多元审美需求,作家的历史审美情怀应与受众的时尚审美相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历史唯物主义始终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因为对真实性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直抵作家良心的试金石。在艺术表现上,将诗的精神和表现手法引入影视创作中,以自我体验的过程来呈现现实的生存状态,这将是革命历史题材有待突破的关键所在。革命动荡环境的历史写真与人性的探索,依然是持唯物史观作家们的重要命题,但如何才能将人格审视生活化、哲理化;如何才能从社会本位转到人性本位的立场上;如何从人格、心理、心态等多角度去审视历史人物;如何实现历史审美情怀与时尚审美的融合,这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真实重现与寻根固本
评论家,武警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 丁临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性质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文学创作的超级“富矿”,迄今为止我们的发现发掘、反省反思还十分肤浅。
为深化和发展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我们需要勇于正视苦难,勇于真实地重现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艰难跋涉的历史进程。任何面对历史真实的下意识的躲闪与回避,或者是不肯付出艰苦劳动、习惯于简单化地以革命的名义去遮掩一切美化一切,都只能制造出平庸之作、肤浅之作甚至是假大空的文字垃圾。我们对于历史的再认识和反思,毫无疑问目的是立足于寻根固本,毫无疑问应该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与当代审美眼光。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去打通历史与历史人物和今天的精神关联,要以科学的、民主的、文明的、人性的、和谐的眼光,去重现历史真实,发掘历史人物,塑造革命英雄,使得今天的读者能够正确地认知并继承老一代革命者流传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能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把他们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中国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革命历史题材:一个宏大的话题
评论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原主任 吴秉杰: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以往的实践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这是一个可以探索、需要探索的领域,一个可以由历史接续到当代的话题,一个在当前创作展开中还需要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文学门类。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从题材的突破到方法的突破,到观念的突破,构成了发展的三个阶段。我想,随着党史和各种“正史”不断补充、修正和更新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大概还不能算是作家真正的贡献。我们也需要写出如《静静的顿河》《永别了,武器》这样伟大的作品,使中国的革命历史题材成为世界战争文学的一部分。革命战争的特殊性,不能掩盖战争普遍、残酷、真正的面貌。自古以来,战争便具有二重性意义,它可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带来苦难、死亡和破坏,构成人类的悲剧。人性的观点,人类的矛盾,在战争文学中经受着最大的考验。
革命历史题材是一个精神价值的宝库。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牺牲精神、人类理想和人类追求、勇气、人性、悲剧、苦难、死亡以及爱等,都应该获得一种充分而又深刻的表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女性主义美学原则
作家,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徐坤:
回顾一百多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在有关革命文化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中,从来没有缺少过女性作家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女性作家介入到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当中,并取得骄人成绩。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刘真的《英雄的乐章》《长长的流水》,菡子的《万妞》等等。在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这一历史与现实制高点上,女作家们共同采取迂回策略,不像男性作家那样腥风血雨正面强攻,而是从“人情”“人性”与“爱”的意义上获得最终抵达。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有其经典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要求。在其题材规定性上,描写对象是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在其描写内容上,必须是英雄人物的成长故事。革命暴力美学、完美的英雄、完胜的故事,是其必不可少的三个要件。然而,似乎天性使然,女性作家在创作中却很少涉及这些要件,她们都是从很小的角度切入,最后却达到很高的境界,打造出清新婉丽的一片天空。当历史进入新时期后,新一代的女作家有了更丰富的学养、更扎实的艺术表现力,在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把握和建设方面有了深度的理解。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对于战争时期女革命英雄为国牺牲情怀的歌颂赞美,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写出援藏军人感人的献身事迹等。她们塑造的英雄形象,从另一个角度构成了对那些“草莽英雄”姜大牙(《历史的天空》)、谷子地(《集结号》)、李云龙(《亮剑》)、关山林(《我是太阳》)等等的有效补充。她们对历史与人性的追问有时比男作家更透彻,凌厉处刀光剑影鞭辟入里,如项小米和马晓丽;她们对于战争中人物命运的悲悯往往比男作家更椎心泣血,如裘山山和姜安;她们对于恢弘的历史场景的把握运笔自如、温润饱满、诗意盎然,如铁凝、贺捷生。有了如此骄人的业绩,未来在如何充分运用发掘革命历史题材这个宝贵的精神资源、重塑民族性格、树立民族信仰方面,女作家的写作令人充满想象和期待。
如何处理好虚构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作家,小说《潜伏》《借枪》作者龙一:
从事虚构类文学创作的作家,在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时享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又容易引发一些与史实相关的冲突或混淆,如何处理好虚构与史实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难题。我个人认为,作家在创作此类题材时,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好。
一、重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虚构类文学作品在处理历史题材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追求“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一种通常是重大历史题材,有专门的标准。我想说的是另一种作品,它是“以虚构人物的活动再现历史生活”。在创作这类作品时,虚构人物有时会进入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当中去,这就需要作家对“虚构人物”进入的历史事件,和他接触到的历史人物进行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不宜让虚构人物产生影响历史事件的作用。如果这种情形发生了,就会像“穿越剧”一样,混淆读者对真实历史的认识。
二、重视历史精神的再现。
反映革命历史的虚构类文学作品,其重点是对主要人物的塑造,通过他们的行动展现其思想上和人格上的魅力。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人物通常都是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其思想与行动的先进性很重要。另外,在不同历史时段,历史精神的先进性也有所不同,能够精确再现不同时代的历史精神,是文学作品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重视历史生活细节的作用。
任何文学作品中,对生活细节成功的运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从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家,深入研究作品所处时代的生活细节,包括衣食住行、品味时尚、思想潮流和文艺风尚等。对生活细节掌握得越丰富,作品中的人物也就越丰满,事件和人物的行为也就越有生活气息,同时,作品的厚重度与思想深度也常常是由此生发出来的。(记者温居林)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