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4日
在选择了粪变煤项目之际,郭翔就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风暴眼里。在新能源行业中,能够做到想清楚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就能解决一切怎么做的问题。而今天,节能减排已经上升至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操盘手却举步维艰。
在选择了粪变煤项目之际,郭翔就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风暴眼里。
在新能源行业中,能够做到想清楚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就能解决一切怎么做的问题。而今天,节能减排已经上升至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操盘手却举步维艰。
不过,或许正是源于对强大利益诱惑和无限欲望的煎熬与冲突,这个群体才会拨开浮华走向真实,并最终在摇摆中趋向成熟。
本期封面文章的主角郭翔与他的项目同样也在经历着一个救赎与自我救赎的过程。
郭翔肯定不会想到,当他和粪变煤项目即将到达一个成功的界点时,迎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风暴。
身处强大利益与欲望风暴中心的他,承担着并非纯粹的商业层面的使命。在面对6年仅获170万元支持的诺贝尔奖项目之时,他必须意识到,没有勇气就没有故事。
51岁的郭翔是地道的上海人,他不是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甚至缺少同城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身上的华丽和光芒,但他却说自己的粪变煤项目是可以为中国拿诺贝尔奖的伟大项目,尽管质疑的声音并没有因为项目的“伟大”而间断过。
他没有正式当过一天公务员,却自信满满地表示,“即便当总理也没有太大问题,虽然这个路径很难。”
他认为自己天生聪明,虽然“老婆可以前面牵着狗,后面拽着他”。当被问及他所做的粪变煤(学名人造煤)项目是否会演变成20年前“水变油”的闹剧时,他手握粪变煤大笑,之后他会认真地讲述“整个地球能量循环实质就是碳的循环”的道理,由此得出水变油是伪科学的论据,并表示可以与任何对此持有异议的人理论一番。
当粪变煤项目遭遇全盘否定时,他平静地说:“井口之蛙和井底之蛙的区别在于,一块大石头飞下来,井口的蛙肯定会跳开,而井底的蛙一定会被砸死。”
6年后的今天,在已经试用了1000吨人造煤后,身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国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郭翔,却藏在自己的情绪里“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