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曹小武 通讯员肖良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9日
3月,会昌县珠兰乡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派出42名农民前往福建省福清市学习现代农业技术。
作为实现农民知识化的一次探索和创新,会昌县此次农民组团外出实习一事在福清市和会昌县两地引起了广泛关注。会昌县为什么要组团让农民去实习?实习中他们能学到什么?实习回来的农民是否能扛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旗?记者就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
![]() |
实地学习大棚种植技术
农村缺乏实用人才
今年年初,会昌县珠兰乡确立了以发展瓜果蔬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依托江西革命老区会昌珠兰示范学校引进了一个投资1.2亿元的红土娃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项目。但是项目刚刚启动,就一次次遭遇没有实用人才的尴尬。
李瑞华是红土娃现代农业公司的负责人。在建设试验大棚中,他经常为人才短缺而苦恼:当地相当一部分农民连大棚都没见过;派人分拣试验大棚的材料,这些人连遮阳膜和薄膜都分不清;搜罗了全乡,也没有发现几个懂大棚种植的农民;全乡迄今为止几乎看不到一株大棚蔬菜……就在进行土地转租过程中,村民们还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我们这边水土好,没有大棚辣椒茄子照样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建大棚?”“现代农业是不是用机器人来种菜?”
珠兰示范学校成人教育部的郭卫东老师曾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进行过一番调查。在他看来,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的培训机制出现了问题。虽然各级部门都在努力,但送科技下乡、送培训进村等项目,只能是蜻蜓点水、照本宣科,无法让习惯于老把式、老经验的农民接受。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原本就小,有点文化技术的人又外流出去打工,想在村里找个懂技术的农民比找个大学生还难。”郭老师说。
缺乏发展现代农业意识,没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向小康社会进发的路上,这些没有技术的农民已经处于下风了。
农民组团外出实习
为解决实用人才短缺的难题,经过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永海的牵线搭桥,会昌县珠兰乡决定以珠兰示范学校成人教育班的形式,集中派遣一批有初中以上文化、有公益心的农民到福建省福清市绿叶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实习期间,学员可以获得乡里和筹备中的红土地现代农业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生活补贴,每人1800元。
消息一出,就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原本限额40人的团,报名的人数一下超过了80人。最终经过各村推荐和乡里评选,确定了40人的实习农民名单。临行前,又有两名农民硬挤了进来。
3月4日,这个42人的农民实习团在珠兰乡党委书记洪仕春的带领下来到福清市绿叶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实习生活。学员中年龄最小的刚满18岁,年龄最大的52岁。
实习的第一课就是“吃苦”。头几天,公司并不授课,而是安排学员们进棚劳动。每天早上6点起床,下午6点收工,中间除了吃饭,几乎没什么休息,一天在闷热的大棚里至少呆上9个小时,浑身上下都是汗。生活条件和实习劳动的艰苦,让11名农民先后开小差回家了。“这一课意义非常大,留下了一批肯吃苦耐劳的农民,只有他们才有可能扛起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旗。”洪仕春说。
接下来便是半工半读。上午,公司安排技术员授课,下午进大棚实践,而实习过程也的确让一些种了大半辈子田的老把式们大开眼界。
好端端的一树辣椒,老师硬让他们摘除到只剩下4个,其他的全部丢在地上。刚开始,学员欧阳敏华实在下不了手。可后来他发现,留下的4个辣椒长成后,重量足足有原来50个辣椒的重量,而且品相好,价格又高。
学员欧阳辉告诉记者,尽管很苦很累,但收获很大。以前学书本看光碟还不一定信,现在眼见为实,不但信了,也会了。在珠兰,10亩地产值只有6000元。在福清,1亩大棚年产1万公斤左右瓜果,还不愁卖,这就是技术和理念带来的差异。
技术落地尚需时间
在集中观摩实习了一个多月之后,4月中旬,31名农民带着技术和种苗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他们的产业化梦想。
在珠兰示范学校的大棚种植科普园,4座四连体大棚里已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辣椒和甜瓜,回乡的学员不时会来看看。当初挤着上车的学员刘树生说:“如果冬季不出问题,就能证明福清所学的技术完全符合会昌的‘水土’了。”学员曾金元回乡第三天就拿出了他的5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现在仍在县城经营餐馆的他,已经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最近一直在珠兰老家筹划“现代农业基地”。
“技术到农田本来就有一段距离。这些农民能不能立即将学到的技术投入到生产还要看其他条件,比如项目建设、扶持资金和产品市场等。其实这些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亲身经历了什么是现代农业。观念的更新就是最好的技术。”洪仕春说。
主管新农民培训的会昌县委农工部副部长汪春华认为,派农民外出实习,是新农民培训的一次大胆探索。既让农民在实践中掌握了技术,又让农民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称得上是一种“速成模式”。但是实习方向的单一,还无法满足农民对不同技术的需求。如果能针对不同的需求,派出有兴趣的农民前去实习,可能技术落地就更快,效果也能更明显。
尽管如此,洪仕春对这批新农民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现在他们只是在积蓄力量,只要我们的现代农业基地建成,这些农民返租也好,到基地服务也好,他们一定是珠兰乡现代农业发展最好的‘播种者’。”他说。
看来,如何发挥这批新农民的作用,当地党委政府也在寻找农民培训与技术落地之间的“水土亲和”关系。
本报记者曹小武 通讯员肖良 文/图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