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方华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8日
一款在国外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的投资型险种——变额年金保险,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和研讨,即将在国内市场试点投放。
市场普遍认为,变额年金保险的引入,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将有效提升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不失为人身险行业近年来的一项重大利好。
5月10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变额年金保险试点的通知》和《变额年金保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计划采取区域限制的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五市启动变额年金试点。
既拥有独立、透明的投资账户,又拥有最低的保单利益保证,这款在全球保险市场一度热卖的主流产品,为何在此时引入中国?由此,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将部分直接转嫁于保险公司,如何定价才能够既吸引消费者又为保险企业留有安全的底线?
在领会了保监会有关该试点的各项精神之后,各大寿险公司本周将陆续召开内部工作会,讨论各自申请该试点的资格、要求及可行性方案。“成熟一类,审批一类”的试点思路,正在考量着各大寿险公司的投资实力和精算能力。
消费者利益
正如保监会官方所解读,与市场目前主打的分红险乃至万能险不同,变额年金保险拥有一个独立的投资账户,该账户资金的投资收益,完全归属于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只按照保单约定收取相关的费用。
“由保险公司设立独立的账户,与其他资产隔离,以确保核算清晰,不侵占和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强调称。
从这一点看,变额年金保险这一新型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被保险人保险资产的清晰和透明。
“分红险的最大问题,是保单的红利来源不够透明,并且保单价值与分红收益混合在一个账户上,虽然在分红险保单下方会单独列出被保险人当年度的分红项,但分红金额的由来及其占比并不清晰。”某寿险公司总精算师对记者称,即使保险公司每年度向客户寄送分红业绩报告,说明其投资收益状况、当年度盈余、可分配盈余和客户应得的红利金额计算方法,但消费者多数仍然“不明就里”。
按照规定,分红险的红利,来源于利差益、死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其中因投资业务产生的利差益,是红利分配的主要来源。由于偏重于保障功能,分红险主要投资于债券、银行协议存款、大型基建项目等与利率相关的产品,投资风格较为稳健。
事实上,变额年金保险的出现,迎合了国内消费者对于保险投资收益存在一定预期的心态。
然而,虽然同样拥有一个独立的投资账户,与投连险不同的是,变额年金保险拥有投连险所不具备的“保底收益”,即保险公司承诺被保险人的“最低保单利益保证”。
“这就意味着,投资风险完全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的产品特性,有了变化和调整,即最低保单利益保证以内的投资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利益,是更多考虑消费者利益的结果。”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教授称。
根据《暂行办法》要求,变额年金保险的保障风险,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此外,保险公司承担提供最低保证带来的投资风险,高于最低保证以上部分的投资风险,由被保险人承担。
争议“试点时机”
2010年,权益类投资上限提高,固定收益类债券拓宽投资品种和比例,债权计划投资上限提高,险资允许投资非上市股权,不动产投资解禁,等等,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已经全面放开。
与此同时,保险产品正置身于不利的销售环境,销售渠道也在进一步拓展中。今年来,保监会允许保险公司试点设立专业的保险销售公司,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被纳入保险代理的销售渠道。
基于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的原则,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提高,反过来有助于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进而带动保险产品的销售。并且,当保费收入到达一定规模,即保险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到达一定数量,有助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的投资机会抑或更高的投资收益。
但一直以来,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养老金市场,产品相对单一,多为等额年金型产品,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递增年金。近年来逐步加剧的通胀形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加息周期,导致保险产品尤其是传统人身险由于预定利率上限的存在,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步降低。
“因此,此时推出变额年金保险,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至少在功能上,让被保险人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和回报。目前许多保险产品之所以竞争力欠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返还给消费者的回报太低了。”王稳称,价格高,回报低,是当前诸多保险产品的一个共性缺陷,此次试点变额年金保险,至少在回报上为消费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有可能获得高收益,又同时拥有了保底收益,比投连险更安全。
但投资风险的部分转嫁,无疑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实力提出了更大挑战。旨在提高保险产品对消费者回报的做法,能否最终提升保险产品的吸引力?采访过程中,一并存在着其他声音。
“投资渠道的全面放开,并不意味着投资收益的必然提高,一季度保险投资收益并不如人意,即使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同一个投资团队,也未必时时把握住行情和机会,即使在国际市场上非常成熟,国内外投资环境仍然有差异,最大的风险,是投资收益的不确定。”前述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对记者称。
一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保险资金运用收益为515亿元,平均收益率为1.07%。较2010年同期的1.23%,收益率略有下滑。市场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在今年一季度的表现较去年同期逊色,这导致一季度保险资金的投资表现相对较弱。但一种乐观的预期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资本市场回暖的概率较大,当前的时机,不失为配置投连险乃至未来的变额年金保险的好时机。
“四道门槛”锁风险
鉴于国际经验,变额年金保险对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的投资能力要求很高,一旦经营不慎,有可能对保险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暂行办法》要求,申请试点该产品的保险公司,必须在资质上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经营投连险满三年;最近1年内无重大行政处罚记录;上一年度末及提交申请前最近两个季度末,偿付能力处于充足Ⅱ类;建立了支持变额年金保险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
显然,“四道门槛”会将一部分保险企业拒之于门外。某分析人士认为,“经营投连险满三年”的条件,对绝大多数人身险公司都不是门槛。在投连险1999年刚刚引入中国内地时,平安、新华及部分外资保险公司即向市场推出这一产品;时至2007年,几乎所有的人身险公司均推出投连险,即便当前没有产品在售(即停售),既往被保险人的投资账户依然存在。
此外,申请试点的保险公司上一年度末及提交申请前最近两个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应当处于“充足Ⅱ类”,即达到150%(及以上)。
“这个条件是其中最严格的一条,是谓硬指标。”前述分析人士称,这有可能将一大部分保险公司拒之于试点的门外。当然,偿付能力充足率是一个动态指标,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股东注资、发行次级债等办法予以改善。
相比之下,“最近1年内无重大行政处罚记录”的约束,则被市场视作“弹性指标”,但所谓的重大行政处罚记录,是定义于处罚的机构,还是处罚的金额,还是处罚的次数,细则未出,一切都是未知数。
至于支持变额年金保险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市场人士认为,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对有意申请变额年金产品的保险公司来说,这个技术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除了资质以外,保监会将对首期试点进行销售总量控制,销售额度不得超过试点保险公司最近季度末偿付能力下实际资本的4倍与80亿元的小者;同时规定,首期只允许提供低风险的4类“最低保证”,对高风险的“最低保证”暂不允许提供;产品期限不得低于7年,每个符合条件的公司只能试点1个产品。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