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6日
本报记者夏晓
仅仅还是五六年前,许多人还在向江西的食品产业提问:资源大省如何成为食品强省?赣牌食品如何走向全国?
如今,江西食品工业进入“加速度”增长期,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并于去年年底一举跨入了千亿级产业行列,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四特”、“月兔”、“煌上煌”、“南丰蜜橘”等一大批绿色食品品牌,更是彰显出食品工业的大花园四季花不败、硕果压枝头的喜人景色。
百花争艳——粮油烟酒茶等“当家花旦”齐开唱
通过近几年探索与努力,至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756户,从业人员13万人,已形成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4大门类、22个中类、56个小类的较为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1131.8亿元,列全国19位,为2005年的4.3倍多,同比增长33.1%,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为1130.5亿元,为2005年的4.5倍多,同比增长33.9%;实现利税158.5亿元,为2005年的3.28倍,同比增长29.1%;利润72.97亿元,为2005年的5.99倍,同比增长41.02%。
食品工业正在快车道上加速前进。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总产值263.82亿元,同比增长41.8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9.12亿元,同比增长43.00%;实现利税39.5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11.89%,同比增长28.20%;利润14.57亿元,同比增长30.38%。依靠实施品牌战略,全省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创出了一大批深受消费者欢迎、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
“春丝”面条,“金佳”、“玉珠”大米,“安福”火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金圣”、“四特”、“月兔”、“汪氏”、“煌上煌”、“南丰蜜橘”、“泰和乌鸡”、“得尔乐”、“万年贡”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共有82个产品获江西名牌产品称号、85个产品商标获评江西省著名商标。
“四个一”项目——千亿食品产业的“火车头”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婺源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一路走来,山中雾气缭绕,林木苍翠,石涧纵横,空气显得凉爽湿润。
2007年,省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抓好“四个一”,即“一支烟”、“一瓶酒”、“一片茶叶”和“一盒胶囊”的发展。几年来,通过多层面协同推进机制,“四个一”项目将烟草、酿酒、茶叶和保健品作为食品工业的发展龙头,引领全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2010年,“四个一”项目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2亿元,占食品工业的18.68%;利税总额83.5亿元,占食品工业的52.68%。
在“四个一”项目的带动下,我省食品工业涌现出了一批龙头型企业。2010年,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近20亿元,并在国内多个市场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江西中烟工业公司省外销量首次突破2.7万箱;江西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带动1.05万户蜂农增收,年总收入达3.65亿元,综合效益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列前茅。
通过大力培植食品强县和骨干食品企业,食品工业的龙头带动效应开始显现。至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有755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49户,比2005年增加200多户。江粮集团、阳光乳业、煌上煌集团、金佳谷物公司、润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优强食品企业迅速崛起。
绿色生态——构筑新时期食品产业竞争新优势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如何解决经济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农民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作为农业大省,江西经济要实现腾飞,让农民富起来是关键。
2008年,我省稻谷产量、油茶籽产量居全国第2位,淡水鱼产量、柑橘产量居全国第5位,水禽出栏量居全国第7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9位,商品蔬菜产量居全国第11位,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12位。良好的生态条件,丰富的农业资源,品种繁多的农产品,为食品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通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带动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预计到2015年,全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2300亿元,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1。
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我省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特色食品,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粮食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特色油脂、畜禽、水产、果蔬加工和有市场潜力的乳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及高税收的饮料酒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力争在这些领域建立起我省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