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曾川明 记者任继众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4日
截至2011年4月底,全市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74家,投资总额110.25亿美元,注册资本83.79亿美元,合同外资额79.4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8.42亿美元……数字见证了赣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作为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赣州市在2007年就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重点承接地”,同年也是国家级“钨、稀土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一顶顶“桂冠”落在赣州,赣州开放型经济“洼地”效应凸显。
“政策洼地”拥抱四方来客
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沿海企业内迁后常有“水土不服”现象发生。求新思变的赣州通过不断健全承接机制体制,努力实现与沿海地区在体制机制等制度层面的无缝对接,以及在思想观念、运作模式等意识层面的跟进接轨,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不仅避免了沿海企业迁入后“水土不服”,而且还让其实现了快速发展。在2010年中国社科院评选的“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10个城市”中,赣州排名第3位,5年间竞争力在全国上升了49位。
优化产业政策,是增强推进开放型经济吸引力的“要义”所在。2005年,我市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所引进的加工贸易企业进行重点扶持。2008年,又出台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30条”,对承接产业转移在审批、落户等各方面充分“让利”,被当时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称为“国内市级权限范围内最优惠的政策”。我市还与香港特区政府、香港工商界尤其是香港四大主流商会及贸发局签订了经贸合作备忘录,建立了一系列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我市充分融入“海西经济区”,借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失时机用好用足国家相关政策,加强优势互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
“政策洼地”效应显现,带来赣州招商引资的强劲势头。今年一季度,全市共引进内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合同引资61.36亿元,实际进资62.86亿元,同比增长34.14%,其中新引进内资亿元项目12个,亿元项目实际进资33.15亿元,亿元项目引进数量列全省第一。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家,合同外资1.1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2%,其中现汇进资2191万美元,增长200.20%;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现汇进资绝对值均列全省第三,其中现汇进资增幅列全省第二。国内500强企业雨润集团、国内钢木门行业十强企业广州龙树门业、江苏苏宁集团等龙头企业相继“牵手”赣州。
夯实平台打造经济增长极
一流的承接平台是开放型经济推进的关键。在国家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我市采取盘活土地、控制项目用地规模等办法,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土地需求;根据产业布局,完善了园区发展规划,引进支柱企业,带动配套产业,使大多数园区成为重点突出、带动力强的“特色园区”;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了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了有利于干事创业的城市新区。从2007年开始,我市在赣粤高速和京九铁路沿线两侧规划建设了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在323国道和赣龙铁路沿线规划建设了赣闽产业承接走廊。这两个承接走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涵盖13个县(市、区)、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3个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园。
园区承载能力的提升,带来经济的大发展。去年,全市16个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3亿元,增长45.66%;实现工业增加值257.89亿元,增长21.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03亿元,增长50.42%;实现利税93.47亿元,增长50%。继赣州开发区和赣县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后,沙河工业园、于都工业园、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康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也突破100亿元,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更加突出。
口岸服务形成强大“引力”
赣州紧邻珠三角、闽东南经济区。近年来,我市加紧完善基础设施,畅通产业转移通道,已有4条国道、2条铁路和4条高速公路与沿海地区相通,与珠三角、闽东南形成了“四小时经济圈”。2008年,4D级的赣州机场顺利建成以后,航班可以通达国内50多个城市,成为赣粤闽湘边际区域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最大的航空港城市,赣州由此被国家民航总局列为“国家中小城市航空通达性试点城市”。随着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全方位、立体化大交通格局的形成,赣州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交通枢纽优势日益显现。在通关便利化方面,赣州有2个海关、2个检验检疫机构、3个外汇管理局,开通了至深圳、厦门等地的“铁海联运”,并加入了“粤港澳快速通关系统”。目前,正在抓紧建设铁路、航空口岸,打造赣州“无水港”,加速沿海产业向赣州聚集。
如今,赣州口岸建设取得了“一个唯一,两个第一,三个之最”的可喜成绩。“一个唯一”,即赣州铁路东站口岸作业区为当年中部六省唯一通过验收的口岸作业区;“两个第一”,即龙南公路口岸作业区、赣州铁路口岸作业区均为当年全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口岸作业区,占全省正式口岸作业区的40%;“三个之最”,即龙南公路口岸作业区为全省查验国际集装箱最多的公路口岸作业区,全年查验国际集装箱6510个重标箱;赣州铁路口岸作业区改造达标工程仅用时两个月,创造了全省口岸建设的最快速度;赣州铁路口岸作业区全年发送铁海联运集装箱量增幅全省最高,达286%。2010年,全市本地报关国际集装箱量突破1万个重标箱,进出口货物量突破8万吨,公路口岸物流成本较上年下降13%,铁路口岸物流成本较上年下降16%。(曾川明 记者任继众)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