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产业公司 >> 正文内容

《财经》杂志遭恶意清摊 主编称报道得罪某公司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王祎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3日

财经》杂志 在京遭恶意清摊

多处报摊杂志被“包圆儿” 主编称因报道得罪相关公司 记者询问多部门无人能管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疑因报道内幕交易牵涉到几家上市公司,昨天在中关村等地区被恶意清摊。

杂志社主编罗昌平称已经知晓是哪家公司所为,但该公司坚决否认。

微博爆料

《财经》杂志被“抢”购

昨天上午11时许,《财经》杂志执行主编罗昌平在微博中发文称,“最新一期《财经》在中关村、西直门等地被人恶意收购,多次补刊无济于事。”

罗昌平称,本期杂志中《隐庄肖时庆》一文报道证监会前官员受贿1546万元、内幕交易获利约1亿元,牵涉到六家上市公司,因此“相关公司安排人在报刊亭大举清购”。

随后,《财经》杂志官方微博将该文中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全都列了出来,七家(比罗昌平微博多提及一家)上市公司分别是青岛金王九芝堂千金药业亿城股份太平洋证券国元证券国金证券

实地走访

中关村不见《财经》踪影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中关村新东方总部、海淀图书城、科贸大厦、中科大厦、太平洋大厦、海龙大厦附近的十余家报刊亭,均没有买到最新一期的《财经》。

据多家报刊亭老板介绍,报刊亭一次订购该杂志不到10本,平时一周左右卖完,但昨天上午到的货,下午1点到4点之间就被人一次性买走了。

报刊亭老板称,这些来收购的人都是一次性将所有《财经》买走,有的说是邮局的,有的说是杂志社的,还有的说自己是外地来的,但所有人都拒绝透露“包圆儿”的原因。

而在西直门一带,清购则没有这么严重,多数报摊上还都摆放着最新的《财经》杂志,购买很是轻松。

记者调查

杂志社称已查明收购公司

在记者调查中,罗昌平证实,微博确实是自己所发。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至少是一家公司在恶意清购。”虽然不肯透露这家公司的名称,但罗昌平称,这家公司办公地点就在中关村和西直门附近,所以才会就近“收购”。

“除了清购以外,目前杂志社还没有受到任何压力。”罗昌平称,这种行为基本无用,“我们有网络版,这个是不会被删除的。”

记者在网上搜索这七家上市公司后发现,办公地点在中关村以及西直门附近的只有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不止在中关村有营业部,总部在西直门。

但当记者向该公司求证时,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证财经总经理胡女士立刻进行了调查,随后回应称,“经查公司没有做出过该行为。”

“这种行为就是掩耳盗铃。”胡女士称,“公司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针对清购原因,胡女士表示,“公司与肖时庆没有关系,所以没有必要这样做。”

相关说法

无相关规定 难界定“恶意”

百度输入“恶意抢购报纸杂志”,记者至少找到了90多条全国各地的类似新闻。本报自成立以来也曾经数次遭遇过被采访对象的恶意抢购。

记者随后向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咨询,但对于这种恶意抢购行为,目前相关部门称还没有明确规定。“买一百本和买一本一样,都只能界定为消费者,我们无权处理。”出版局工作人员说。

专家点评

是对报刊和读者双重权利的侵犯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这种恶意抢购行为不但侵犯了报刊的监督权和发行权,还侵犯了读者的报刊选择权和新闻知情权,是对媒体与读者双重权利的侵犯。

但由于这类事件一般属于偶然和突发事件,同时实际操作中也很难取证,所以我国目前没有相关法律对其进行界定和规范,而国外也很少有先例可以借鉴。

现在仅能够借助媒体的多元化来对抗这种对公共舆论的侵犯,例如发布网络信息等。实际上这种抢购方式其实是弄巧成拙,不但不能制止消息的散播,反而还起了推动和加速作用。

文/记者 王祎 实习生 孟妍

(《财经》杂志)

分享:

来源: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