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2日
自2008年以来,安远县分三批选聘了20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他们的到来,不仅给广阔的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有效缓解了农村基层人才的不足。那么,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如何?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哪些值得思考和借鉴?近日,记者走近了这群大学生“村官”,探寻他们成长的足迹——
青春在田野中闪光
——探寻安远县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足迹
张兴(前一)在大棚基地里了解西甜瓜生长情况。
黄天顺在参与农村空心房改造。
潘东风帮助村里的学生进行课业辅导。
张兴:称呼越变越亲切
“阿兴,我们村里的一条木桥昨日被大水冲了,能不能过来看看。”5月3日,天心镇干部张兴接到一村民的电话后,马上穿好雨衣下村了解情况。在路上,张兴告诉记者,“阿兴”是村民们对他的称呼,听起来非常亲切,其中还有段故事呢。
原来,2008年,张兴作为该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官”被选聘到天心镇高塅村任职。任职之初,由于不善与村民打交道,给村民造成一种“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感觉。所以,村民对他也并不抱好感,当面揶揄地称呼他为“张领导”,背后却称他为“张呆子”。
由于与群众有距离,导致工作难开展,这一度让张兴感到非常苦恼。镇党委书记龚升炬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其谈心,帮他解开心理疙瘩。在后来的日子里,张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同村民拉家常,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村民逐渐从内心接纳了这个“张呆子”。
2009年底,在新农合收缴工作中,张兴不分昼夜,顶风冒雨,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当得知远在广东、深圳、揭阳、潮州务工的村民想参保但苦于没人在家缴费时,张兴毫不犹豫地拿出7000多元帮助他们及时垫缴保费。在春节期间,外出返乡的群众陆续把参保费还给了他,但仍有1500多元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收回。有些村干部知道了这件事,都埋怨他“傻”,可他却说:“虽说‘亲兄弟,明算账’,但是与群众要多算感情账,少算经济账。”一次次的串门走访和一次次为民解忧增进了群众对他的了解,拉近了他与群众的距离。
黄天顺:形象越变越沉稳
“一门是党员,三代为‘村官’”。一副楹联形象地描述了黄天顺祖孙三代人的“村官”情结。黄天顺的爷爷曾担任天心镇水头村党支部书记近40年,父亲为天心镇水头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黄天顺也被选聘到天心镇五龙村任职,延续着为民奉献的家族情怀。
在村民的心中,黄天顺是头顶“大学生”的光环回来的,大学生成为大多数村民对他的“第一印象”,初出校门、眼高手低、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成为大多数村民对他的“第一感觉”。在深知自己阅历不足和经验欠缺的情况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由大学生到“村官”的转变,成为他任职之初的第一课。
黄天顺到村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负责五龙村下坪岗社区59户农户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下坪岗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问题突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经初步测算,下坪岗3.2公里通组公路需要资金31万元。经与上级沟通联系,争取到18.5万元扶持资金。在还有12.5万余元资金缺口的情况下,黄天顺积极发动群众和社会热心人士捐款,并且个人带头捐款1000元。其后,他便和村干部一起,动员组内群众义务修路,并和修路理事会成员一起监督铺路质量,连续36天坚守在工程一线,一条宽6米的水泥路终于修通。
在道路正式启用前,五龙村下坪岗组群众自发组织了一次庆祝仪式,硬拉黄天顺作为贵宾佩戴红花带领群众走新路。走在平坦的通组公路上,看着新农村建设中建起的新居,村民感慨地说:“路通了,小黄却瘦了;墙白了,小黄却黑了。”一年多的基层锻炼,已使昔日的青涩小伙蜕变为如今沉稳干练的基层干部。
潘东风:心态越变越安定
老家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的潘东风2009年被选聘到安远县版石镇岭东村任职。作为北方人,语言难以沟通,习俗难以融入,成为他工作之初的“拦路虎”,而远离家乡,思乡心切也让他一度心态焦躁,曾几次动摇在基层奋斗的决心,萌生去意。
在领导、同事的关心和鼓励下,潘东风最终坚持了下来。其后几个月,潘东风主动开始学习方言,一遍遍地听,一字字地记,一句句地说。不知不觉中,他的方言水平突飞猛进,现在不仅能听懂,而且能够用方言和村民进行日常交流。
2009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潘东风所在村的支柱产业脐橙受到了致命冲击,脐橙大量滞销。面对这一状况,潘东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他苦思如何打开脐橙销路的时候,家乡同学的一句话对他触动很大,“我还没有吃到过你们的赣南脐橙呢”。能否把脐橙销到家乡呢?为验证脐橙北销的可能性,潘东风自费2000多元,耗时两天两夜,长途跋涉2000多公里北上家乡。
回到家乡,他首先考察了市场,初步找准了大超市批发和企事业单位“福利果”这两条销路,初步联系了意向单位,谈好了意向价格。其后他主动和当地的同学联系,确定了家乡的代理人,又说服跑长途运输的舅舅,作为脐橙的运输商。在做好前期探路工作后,他便在村干部的协助下按照高于当地市场价2毛钱的价格从果农手中收购脐橙。在收购500余吨脐橙后,对脐橙分类拣装,北上销售。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脐橙终于销售告罄,村民们对他是刮目相看。
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潘东风感触良多,他告诉记者:“青春能铸丰碑,不管身在何地、位于何方,心安则为家,只要心放平和了,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谢颉 薛玉娟 特约记者赖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