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民声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6日
一般而言,为冲刺年底考核指标,并为来年的贷款投放打好基础,每逢岁末年初,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揽储大战才会正式开打,纷纷在吸收存款业务方面花更大的力气,给员工下达更“硬”的指标。不过,今年的情况却有点特殊。
近日有媒体报道,刘女士的妹夫在一家银行工作,前段时间为“协助”他完成揽储任务,刘女士一家都忙着资金大搬家,帮忙凑数。无独有偶,另一家银行的员工小李,虽不负责一线业务,却也常被分摊到存款指标,甚至有一次分行全体动员“额外加码”,每个人都被新增揽储任务,小李不得不四处找关系以求解决问题。他表示,亲友通常是第一求助对象,而外地来的同事就比较可怜,有的只能求助于陌生储户。同样,在银行工作的小杨,提起上头分配的任务亦是苦不堪言,存款、理财产品、信用卡、保险、基金、外汇、贵金属等业务增长指标,都被该行量化到员工个人。小杨透露,这些任务都与工资绩效挂钩,如果完不成,扣钱不说,还会直接影响未来转岗升迁。
读罢新闻,可能有人感叹,银行这是怎么了?何以上半年就拼命给员工加重负担,早早在暗中展开揽储大战?
其实,若动下脑筋,也许能理解一些银行此举原由何在。一方面,在近两年巨额放贷后,银行大多患有“内伤”,存贷比或超过、或接近75%的监管高压线。于是,早在今年伊始,多家银行就给客户经理下达高于往年的存款指标。另一方面,去年起至今,央行不是连续加息,就是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火上浇油”,令存贷比“红线”步步紧逼,导致部分银行资金骤缺,传统吸收存款任务更为艰巨,自然更要向员工施压,一再加大个人的揽储指标。
不过,虽然银行的揽储“情结”可以理解,毕竟存贷增速下降,意味着盈利压力增加。而在当前“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下,银行必须通过增加存款来带动贷款业务发展,所以不得不把揽储放在重要位置。但必须指出,一些银行揽储过于急功近利,却也会造成弊端。
对揽储压力过重的员工而言,尽管月末、季末、年末循环往复的揽储大战已成习惯。但正如媒体采访一线信贷人员得知,许多员工虽对于纷繁的任务深恶痛绝,却不得不拼命挣扎。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衍生出“非常规”揽储方式,如暗记高息、有奖储蓄、赠送礼品、向融资中介支付“协储费”等,而这些不正当竞争,又容易造成“水分”储蓄,带来风险隐患。因为,尽管在存款来源和结构有保证的前提下,银行后台管理系统可针对不同客户提供更精准的产品和营销模式,但是,倘如银行一味为了完成揽储任务而抢占存款份额,却忽略可能产生的违规操作,就会使上述美好愿景难以实现。
有银行业资深人士直斥血拼揽储这种短视的做法:依靠这种方式吸收来的多数是低端客户,银行后续还需要花成本进行结构调整。对一家银行来说,不好的客户结构同样意味着经营难度的增加。的确,这种过于依靠存贷差的盈利模式确应改变。未来银行间竞争终将由产品、服务和机制创新来决定。削尖了脑袋揽储,永远不会是银行发展的根本出路。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