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郭远平 廖世亮 记者刘珊伊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农业主导产业主推技术入户率在90%以上,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生产趋于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赣县循着发展大农业的脉络,以先行者的姿态站在了全市农业现代化的前沿。通过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利用有限的政府投入和项目资金的示范带动,激发出“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应。
新体系:拨动30万农民的“科技神经”
“镇里建了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我们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有了靠山。”4月9日,赣县湖江镇农户张祖旭笑着告诉记者,去年他种了3亩甜叶菊,产量增长15%,增收1000余元。“这离不开从站里学来的科学技术。”张祖旭颇有感触地说。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而搭建农民学习科技的平台则是关键。按照这一思路,赣县通过完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拨动了全县30余万农民的“科技神经”。
在理顺农口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赣县采取“哪壶先开提哪壶”的原则,率先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站进行场所建设。去年,赣县第一个农技综合站——吉埠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建成投入使用,成为了该镇3万余农户的农技“加油站”。这个投资30多万元打造的农技综合站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将农技、果业、畜牧、渔业、农机、农经等站所进行整合,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为民服务。目前,赣县正以吉埠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为示范模板,在全县全面推开综合建站工作。
与此同时,赣县积极推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责任机制,探索出“1个农技人员培育10名科技示范户,1名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户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将前沿农技迅速渗透到全县农户,基本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通过1000名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该县所有农业主导产业主推技术入户率均90%以上,部分技术达到100%。
示范区:拨开“三栖”发展空间
作为赣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行者,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已建立12个育苗基地,落实种植面积5000亩,育苗4000万株;南塘山下苗圃完成200亩租地和整地,目前已完成定植100亩,定植桂花1.2万株……
紧随着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今年2月份,赣县相继启动规划建设大湖江、桃江现代农业示范区,至此,全县19个乡镇全部纳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范围。以清溪为模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将赣县带入农业“三栖”发展时代:
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做活“田园”文章,将突出建设现代柑橘、油茶、蔬菜、花卉苗木、百果园等产业,并以这些规模产业,规划建设产业休闲文化,形成了集采摘、劳作、观光、技术示范等休闲观光农业。
大湖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做活“水面”文章,将突出建设水产养殖、库叉开发、水边走廊等建设,规划建设水中花园、水上乐园、水面家园等旅游开发,做大做强特色养殖、垂钓、水产品加工产业。
桃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做活“林中”文章,将打造以宝莲山风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配套建设为景区服务的竹木工艺产品生产、野果采摘品尝、野生动植物品尝等行业,建设成以娱乐、休闲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农业示范区。
标粮田:拨开难题稳“米袋子”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走进赣县标准粮田示范区,记者看到了现代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鲜活范本。工作人员欣喜地告诉记者:“标准粮田使农作物旱涝保收,破解了自古以来‘靠天收’这一难题。”
农业和粮食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赣县是全省农业大县,做好农业和粮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保障“米袋子”供应,赣县制定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实施方案,向中央财政争取了400万元资金,建设标准粮田8000多亩。结合县里的产业发展布局和连片粮田的示范效果,赣县选择在吉埠镇的吉埠、大溪、建节、社建、水南等5个村,建设连片规模8300余亩的标准粮田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赣县标准粮田示范区里出现了高效、省力、增收的三赢局面: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新增灌溉面积4500亩,改善排涝面积550亩,年节约用水成本15万元;劳动效率大幅提高,每年节省劳力2.4万个,节约资金60万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区受益农田8300多亩,预计新增粮食41.5万公斤,年增收91.3万元。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