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8日
近期影响通胀的因素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先看输入型通胀因素:作为大宗商品的领头羊,油价无疑是输入型通胀的关键诱因,当市场开始一致看多油价之际,自2006年以来始终被市场视作多头旗手的高盛公司却突然逆势翻空,这背后隐藏着何种玄机呢?
6年前高盛预言油价突破100美元/桶,3年前高盛预言油价突破200美元/桶,但当4月初油价准备挑战120美元/桶关口之际,4月11日高盛却站在了市场和自己预言的对立面:“在原油和其他市场走势逆转前,尽早对CCCP商品投资组合获利了结。”CCCP是一款押注大宗商品上涨的高杠杆金融投资品种。高盛话音刚落,油价即从113美元/桶掉头向下,人们质疑这是否是高盛的阳谋,甚至认为下跌是投资检漏的好时机?
时隔一周,4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他已责令司法部部长霍尔德组成“金融欺诈执法工作组”,成员还包括美联储、证监会和全美检察长联合会成员,规格相当高。工作组调查重点就是“彻查油商和投机者在油价上涨中所扮演的角色”。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油价疯涨时美国布什总统也曾动用行政手段调查过油商,而“平抑高油价”也是奥巴马在当年总统选战中胜出的承诺之一,如今2012年总统选战又将开锣,显然选民又将关注高油价话题。
决定油价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市场供需、美元强弱和地缘政治,目前国际原油供需是供大于求,导致油价上涨的根本因素是去年10月以来的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不时出现的催化剂是中东地缘政治的起伏,但是这些因素正在悄然转变。近期标准普尔公司突然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稳定”降至“负面”,理由是美国需要控制财政赤字规模,潜台词其实就是量化宽松政策走到尽头了,美国需要重新拾起财政紧缩方案,因此今年6月将是量化宽松政策终结的时间,美元由弱转强有助于抑制油价泡沫。
再看内生型通胀因素,国内抑制房价是关键,温州投资者对于政策的敏锐度是最高的,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温州地价涨幅曾跃居全国首位,1月甚至出现土地起拍价30天涨2倍的疯狂,但现在却又陷入土地持续流拍的窘境,相较于一线城市国企云集,二、三线城市投资者后知后觉,温州既无国企托市,投资者又先知先觉,从先知先觉到后知后觉,至今年下半年调控效果会纷纷显现。另有去年疯涨的菜价,今年又变成价跌伤农了,因此今年内生型通胀因素也在逐级消退。
今年掣肘A股的关键因素就是通胀,二季度通胀统计数据基于惯性可能还会居高不下,但随着通胀阴霾正在逐步散去,今年6月将是值得期待的拐点,一旦通胀“前高后低”,那么A股“前低后高”的概率将极高,毕竟现在A股主板估值处于亚洲市场洼地,而不是2008年初的亚洲市场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