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马翠莲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6日
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进金融IC卡应用,以促进中国银行卡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意见》的发布,中国银行卡开始芯片大迁移,银行卡的前世今生引发国人空前关注
银行卡的中国故事
时间定格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为什么我的信用卡取不了钱?"一位前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手举一张卡片,向中国银行分管国际业务工作的负责人询问。与他同行的一行外国游客十分焦急,因为他们带着一张信用卡只身来到中国,到中国后才发现这里的饭店、商店都没法用,甚至中行也不能使用信用卡,身无分文的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是在这位中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此事发生几个月之后,中行决定先引入外国的信用卡。1979年,中行广东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了中国。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行分行先后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以及美国运通公司等发卡机构,签订了兑付信用卡协议书。
1986年6月,中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后经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作为统一名称,在各地分支机构推广。这张卡不仅是中行历史上第一张信用卡,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银行卡。中行第一张信用卡也赠送给了中国银行卡诞生的支持者---时任央行行长的陈慕华。
30多年转瞬而逝,如今,中国的银行卡发展已经升级为"产业"。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已经达到24.2亿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21.9亿张,贷记卡发卡量为2.3亿张。与此同时,全国各类银行结算账户共计33.76亿户,其中,个人银行结算账户33.5亿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487万户。
这是一个庞大的银行卡市场。
银行卡的中国发展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自动出纳机卡等。银行卡具有支付功能,可用于存取款和转账支付,又被称为"塑料货币"。
一张小小的塑料卡片,催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如今,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更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在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寻求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前提下,银行卡作为经济金融交易的一种媒介,其功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不断优化增加。
如今,信用卡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市场的整合作用推动下,不仅诞生了花旗这样的业界航母,而且催生了几家世界级大银行卡组织。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卡机构有5家:VISA、MasterCard、JCB、
AmericanExpress和DinersClub。除JCB诞生于日本外,其余4家皆来自美国。这些国际银行卡组织各雄踞一方,大力进军国际银行卡市场,以其资金、技术、服务的优势,逐渐渗透占领世界银行卡市场。
改革开放后,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中国银行卡产业萌芽起步。从代理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发行自主品牌银行卡,中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20世纪90年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发行准贷记卡产品所积累的经验,把银行卡应用于储蓄领域,由此产生了电子储蓄存折---借记卡。随后,各大商业银行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借记卡的异地联网,大大促进了借记卡的交易量,使得借记卡在居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支付作用日益突出。
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全面实现联网通用目标,中国银行卡产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中国银行卡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产业化发展基本格局的雏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银行卡为载体的支付网络和支付产业链,初步构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信用卡信用功能逐渐发挥,持续推动居民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在金融服务业发展受挫的不利环境中,中国银行卡发卡量依旧持续增加,信用卡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内银行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龙头的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机制逐步完善,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取得长足发展,境外金融机构获准在中国市场发行银行卡产品,东亚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境外金融机构先后发行了各自的人民币借记卡产品。
如今,中国银行卡产业规模高速增长、专业化服务特征呈现、定价体系趋于合理、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健全,正向着专业化、智能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银行卡为啥要换"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未来银行卡将由目前的磁条卡转为IC卡。那么,什么是磁条卡,什么是IC卡,银行卡为什么要换成IC卡呢。
磁条卡一般作为识别卡用,可以写入、储存、改写信息内容。而金融IC卡又称为芯片银行卡,是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芯片卡容量大,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
磁条卡比IC卡早出生了很久,国际上最早的银行卡以及我国目前的银行卡都是磁条卡。
随着磁条卡在各个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发展,其信息存储量小、磁条易读出和伪造、保密性差等缺点开始暴露出来,尤其是保密性差易伪造的问题,使得犯罪分子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和技巧,只需要买一套几百元的设备就可以完成盗取卡内信息的目的。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银行卡早就由磁条卡升级成智能IC卡了。早在2003年,EU-ROPAY、VISA和MASTERCARD三个国际银行卡组织就设计出了EMV标准IC卡,用以替换容易被复制的磁条卡。同时,三大组织规定,如果欧洲在2005年,亚太区在2006年,全球在2008年前,ATM仍没有应用EMV认证的智能卡技术,那么该交易相关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将自行承担客户遭受欺诈的责任。
也就是说按照国际惯例,如果银行发行的是磁条卡,那么一旦客户银行卡被盗发生损失,银行需要承担全部的责任。然而这一惯例目前在内地银行还未实施。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银行卡使用的频度和广度不断增强和扩大,各类银行卡犯罪案件也层出不穷。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银行卡犯罪立案10762起,同比增长88.2%,涉案金额5亿元,同比增长117.4%。2010年1至10月,银行卡犯罪案件2万多起,涉案金额90余亿元,立案及金额均呈大幅上升趋势。
而金融IC卡的推进将有效降低卡片欺诈风险,以安全的芯片卡取代磁条卡,可有效防范诸如制作和使用假信用卡、信用卡欺诈、跨国金融诈骗等各种高科技手段的金融犯罪。
国际经验也表明,通过推动金融IC卡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客户信息被复制的风险,例如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实施IC卡迁移后,其伪卡欺诈率均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推进金融IC卡应用意义深远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上金融IC卡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与金融创新要求,使用功能不断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个人金融、社会管理等领域加速深化和融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境内从上世纪末开始,在公共服务的小额支付领域尝试运用金融IC卡,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IC卡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金融IC卡的普及应用。公共服务领域由于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国计民生,因而也再一次成为金融IC卡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
当前,我国正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如何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对安全支付的客观需求,发挥金融支付工具的特殊作用,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迫切需求,为社会提供安全、快捷和方便的金融支付服务,是摆在金融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