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播撒红色种子
助老区精神根深叶茂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王丹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7日
编者按:4月6日《人民日报》5版“文化中国行”《赓续英烈精神 汲取前进力量》刊发报道,讲述记者清明时节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三座革命纪念馆,聆听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报现转载记者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采访报道,以飨读者。
“大家请看,这是一台缝纫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开始长征,一位名叫葛接调的‘红军裁缝’挑着这台四五十斤重的德国‘飞人牌’手摇缝纫机,跨过家乡的于都河,踏上长征路,这台缝纫机不仅见证了葛接调的非凡人生,更承载着那段辉煌的长征历史……”随着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钟敏的倾情讲述,来自大湾区的学生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倾听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说起钟敏和讲解员的缘分,还得追溯到她的童年。小时候,钟敏经常听到外公讲起外曾祖父程六顺牺牲在宁都反“围剿”斗争中的往事,在她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我想把这颗种子播撒到远方。”钟敏说。
“成为讲解员25年来,聆听我讲解的观众中有白发老人,也有咿呀学语的儿童,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十几年前带着孙子来重温历史的一位七八十岁的红军烈士后人。”钟敏说道,红军烈士后人俯下身子,指着照片回顾历史,向孙子介绍故事,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孙子踮起脚尖,用稚嫩的小手擦拭着老人布满沟壑的脸颊。这一幕,深深烙印在钟敏心底,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向观众走来的一个个生动因子,让更多人感悟这段峥嵘岁月。
随着前来纪念馆参观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大批热心人士加入了志愿讲解员队伍。2020年5月20日,在红军后代葛江洋的牵头组织下,长征源宣讲团成立。“走近身边的红军后人,感知先辈的苦难辉煌,书写红色的血脉传承,分享内心的感动感悟。”葛江洋介绍,这是宣讲团成立的初心,也是成员们保持宣讲热情的动力。
宣讲团从红军后代、专家学者、中小学生等群体中广纳英才。他们不仅在纪念馆内开展志愿宣讲,还将长征故事传播到机关、乡镇、社区,教育覆盖面不断拓展。如今,宣讲团由最初的20余人壮大到70余人,累计完成宣讲500多场,推动红色血脉在这片红土地上赓续传承。
一次,长征源宣讲团来到于都县禾丰镇珠塘村义务宣讲,讲解员胡晓琼声情并茂地讲述《妈妈的马灯》《一件羊皮袄》等红色故事,现场观众深受感动。珠塘村老党员华仁发感慨:“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挖不完、讲不尽,每一次听心里都很受触动。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一定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的付出。”他说,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红色资源是老区的根,要让老区精神根深叶茂。”钟敏指着地图上一处处的红色资源点位说,“希望红色基因能够融入更多人心中,化作照亮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