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中国石化建成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

    本报记者 向炎涛

    12月18日,《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获悉,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炼化”)建成。该项目采用海水直接制氢与绿电制绿氢结合的模式,既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探索了新方案,也为资源化利用高含盐工业废水提供了新路径。

    据介绍,该项目每小时可生产绿氢20立方米,项目采用工厂化运行方式,利用青岛炼化水上光伏电站生产的部分绿电,通过电解槽将海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产氢气并入青岛炼化管网,用于炼化生产或氢能车辆加注,生产过程完全在工厂内进行。

    中国石化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域具有较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海水资源,具有绿电生产绿氢的资源优势。利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可将不稳定且较难储存的绿电资源就地转化为相对容易储存和消纳的绿氢资源,而且还能节省宝贵的淡水资源,为氢能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虽然海水制氢具有优势,但仍面临挑战。海水中约3%的盐含量以及杂质中的氯离子会对电解设备电极造成腐蚀,阳离子的沉积可能堵塞设备孔道,降低电解效率甚至损坏设备。”该人士介绍,青岛炼化和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攻关,通过研发特制的关键设备和特殊工艺流程,成功攻克了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以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科研开发与应用场景的高度耦合互联。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海水制氢技术有望在未来实现规模化产业应用。目前,我国正加快推进海水制氢的技术研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在海水制氢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推进海水制氢等氢能相关的新技术研发。目前,我国在绿氢制取、氢燃料电池、大流量加氢站控制系统等技术方面均已取得突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海水资源和海上风电、太阳能资源丰富,绿电制绿氢潜力大,中国石化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是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但未来还需要通过技术发展进一步降低成本。

    近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应用,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围绕绿氢炼化、氢能交通加强产业布局,成功投产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建成136座加氢站和11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初步形成“一大五小”氢能走廊格局,2023年加氢站氢气加注量占全国的40%左右。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