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西“南大门”的全南县,因为邻近粤港澳大湾区,对大湾区有着一份特殊的亲近感。
为做强“邻近效应”,近年来,全南加速“融南”,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旅游康养的目的地、农副产品的直供地和与大湾区对接合作的新高地,全县七成以上企业、八成以上游客源自大湾区,年供大湾区生猪占全省比例50%以上,日供大湾区有机富硒蔬菜超15吨……
南下取经换思维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型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有着丰富的创新实践和改革经验。
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南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
“融南”,首先要让干部的思想理念跟上大湾区。为此,全南组织开展“对接大湾区,我们怎么干”大讨论等主题活动,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实现行动的“突围”;分批次组织领导干部到湾区直面自身差距,梳理出适合全南发展的好建议、好举措;选派精干力量前往湾区沉浸式“充电”,转换思维、更新认知、拓宽视野。
以赣深对口合作为契机,该县先后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工商联、深圳市证券业协会、宝安区总工会“喜结连理”,从党政机关遴选50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年轻干部赴大湾区学习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线上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为他们成长赋能。
南下受训学员把大湾区当“大课堂”“大考场”,取回一本本“真经”,推动全县上下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变革、效率大提升——
促深化改革更到位。对标大湾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响“全速办”营商品牌。对高频事项的办理流程压缩环节和时限,推行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推行“双向速递”服务,真正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实现办事暖心爽心。
促政商关系更亲清。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互动机制,实行项目“专班”服务,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到投产“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一对一”挂点联系、政企圆桌会议等制度,不断强化服务,全力亲商安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促政策红利更普惠。设立2亿元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2.5亿元工业发展引导基金及1000万元惠企资金池,持续释放“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惠企政策红利。截至目前,该县已兑现新入规工业企业房租补贴、“专精特新”企业奖励、专利资助奖励资金等8000余万元。
承接湾企筑高地
“实地考察了解到全南的交通区位、配套设施、扶持政策、营商环境等优势后,我们公司于2023年6月进驻全南,当年8月项目一期就实现投产。”位于全南县工业园的江西省启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用军说,待二期项目全面达产,预计公司年产值在4亿元以上。
围绕落实省“1269”、市“7510”行动计划,全南结合县情实际,出台实施“3316”行动计划,把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来打造,加速产业链融湾步伐,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地、对接合作新高地。
该县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龙门工业新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三个产业承接平台,配套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等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园区服务人才工作站、电子信息和金属新材料公共研发(检测)中心、现代产业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承接湾区优质资源和先进产业外溢,让湾区优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同时,在深圳、东莞等地设立招商代表处,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组建24支专业招商队,明确43个招商引资责任单位,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黏性强、体量大的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不断聚企成链、集链成群、扬优成势,逐步形成“链式集聚”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县七成以上企业来自大湾区,75%的工业税收由大湾区转移而来的企业创造。
创新发展,依靠人才。全南积极引进高端产业人才及团队,推动高水平人才项目落地;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对接合作,开展科研攻关、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活动;出台“人才新政33条”及“补充措施10条”,从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住房申购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创建雅溪古村、攀岩小镇等高层次人才疗养基地,统筹建设人才住房和专家楼1300多套,让人才留得下心、干得成事、发展得好。
借鉴湾区做法,全南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对潜力大、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入库重点培育,鼓励开展研发攻关,强化自主创新,并围绕研发费用归集、知识产权申请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产业由“制造”迈向“智造”。今年1至5月,该县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9.62%,规上有研发的工业企业占比为49.02%。
打出一通“组合拳”,全南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该县建设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36个,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9家,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瑞隆科技、松岩新能源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华派光电、大吉山钨业、松岩新能源等3家企业被评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字全南智慧应用平台获全国第二届数字化转型应用大赛一等奖。
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南借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今年1月至5月,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4.9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完成营业收入39.66亿元、同比增长16.6%。
山海携手谋发展
“上午采摘的蔬菜入库后,下午就会通过冷链车运至大湾区各大商超。”金龙镇水口村蔬菜基地菜农钟贱玉说,由于食材新鲜、营养丰富,该村种植的高山有机蔬菜在大湾区每公斤能卖出30元的价格。
作为国家级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南有着独特的山区小气候,是优质蔬菜种植生产的适宜区。该县从精细化管理、品牌化建设等方面着手,突出高山蔬菜、富硒食品、供港生猪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直供地。
——通过流转土地、完善基础设施、打造蔬菜种植基地等举措,让农业经营主体从“散”到“聚”;定期邀请省、市农业领域技术专家,为菜农现场讲解相关蔬菜产业政策,传授种植技术,推动蔬菜生产走上专业化、合作化之路,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把“小蔬菜”做成“大产业”。
——瞄准高端市场需求,培育壮大高山有机蔬菜品牌。引进深圳成武金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自然之星有机蔬菜基地,从蔬菜种植技术、质量和安全方面入手,促进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集产品交易、加工包装、冷冻保鲜、物流运输等于一体的冷链物流区,推动蔬菜全产业链发展。
——发展畜禽养殖,做大特色水产。全南现代牧业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江西省首家供港供澳生猪企业。同时,该县引进建成全南金苒鸽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从肉鸽养殖、屠宰到深加工,打造肉鸽产业链闭环;重点发展丰淼生态甲鱼、源昇茂鳗鲡鱼、志慧农业澳洲淡水龙虾等特色水产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突破2.34万亩。
截至目前,全南县获得有机认证的蔬菜品种达21个,通过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个、富硒农产品45个,年供港供澳生猪6万头,“金苒肉鸽”、生态甲鱼、澳洲淡水龙虾等产品深受大湾区市场青睐。
与此同时,全南还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康养目的地,常态化开展“引客入全”活动,持续唱响“绝美全南更胜画”旅游品牌。
借助“世界攀岩冠军钟齐鑫家乡”这张名片,全南聚力打造攀岩基地,建设攀岩主题体育场地设施,拓展旅游外延,形成以赛促旅、以旅彰文、文体旅共进的新业态。举办了第29届全国攀岩锦标赛暨巴黎奥运会国家攀岩集训队选拔赛攀岩锦标赛等多个赛事活动,推动“体育+旅游”融合相得益彰。
此外,该县持续建设提升了4个核心景区和10个乡村旅游点,成功创评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4A旅游景区和3个省3A乡村旅游点,攀岩小镇、雅溪古村入选赣州市首批高层次人才疗养基地,天龙山景区获评2021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省级研学基地。
在攀岩小镇挑战“岩壁芭蕾”,去雅溪古村体验客家民俗,到越野赛休闲户外基地尽享速度与激情……2023年,全南县累计接待游客72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29.22%,其中80%以上游客来自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