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4日
1.传媒新格局
《21世纪》:未来在新浪微博上,除了开官方微博之外,能不能有更深层次的合作,比如类苹果的APP模式?
曹国伟: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也是这样。可以与你们的电子报链接,给你电子报带流量。未来的模式可能不是新浪去购买你们的内容,而是你们花钱购买我们的流量,然后广告分成。新浪可以把你们的广告系统与新浪的广告系统打通。
《21世纪》:截至现在,传统媒体的APP装机量还很小,不过十几万,形不成商业模式,怎么办?
曹国伟:要做变化。微博上的信息一定是碎片化的,这是消费者习惯。在APP、在微博上的形式要改变,把这些IT平台当做一个媒体管理平台。
大家太容易激动了,在中国iPhone、iPad的拥有量才多少?电脑普及了很多年,电子杂志也推了许多年,但结果如何?真实的状况是这样的,媒体的使用(方式)跟随用户所处时空进行转换,比如广播,汽车文化使广播二次繁荣。在车里面只能听广播,开车不能看电视。没有iPad,谁在家打开电脑看电视?
另外,媒体的生存跟发展,跟它生存的环境直接关系的。美国为什么报纸消亡那么快,特别是都市报消亡非常快,原因是本地信息广告是主要,或唯一广告来源,完全被互联网代替了。中国报纸不是这样,中国分类广告从来没有起来过,过去这些年,主要是房地产、汽业、金融广告,美国没有这个环境。
比如你们不是生活得很好吗?是因为互联网并不能完全替换你们的收入来源。门户还得每年花钱买你们的内容,否则你们的法务就找上门了。
《21世纪》:但新媒体赚钱还是更轻松。你觉得未来的新旧媒体的格局会是怎样的?
曹国伟:我再给你们举个例子,美国2009年的数字,印刷媒体在媒体使用时间里面占12%,互联网占28%,电视占31%,剩下是其他的媒体,比如广播等。12%的印刷媒体的广告占比是26%,28%的互联网占广告占比是15%,还比不上印刷媒体。
很多人都说新媒体如何风光,这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其实是假象,传统媒体很不爽。其实很多新媒体公司是不挣钱的,只有少数大户赚钱。你没有想到?这就是事实。
事实是这样的,传统媒体公司,只要大一点都在挣钱,都是活得蛮好。报纸蛮好、电视台也蛮好。但大部分以媒体生存的网站几乎都不挣钱的,他们真正挣钱的是游戏,都是游戏网站。互联网这东西是被资本市场炒起来的,这里有人输钱,有人赢钱,跟业务没有太大关系。
《21世纪》:其他网站是不是需要门户推动其他业务,比如游戏?
曹国伟: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他们的门户跟他们的游戏业务关系不是很大。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这个问题,从经济角度来说讲不大通。
2.媒体生死劫
《21世纪》:iPad问世的时候,觉得APP方式可能对传统媒体是一种机会,现在来看,也还是挺难,传统媒体通过APP带来的用户量并不大。
曹国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吧。对于美国很多报纸来说,纸介质正在消失当中,对他们来说这个东西(苹果的APP模式)更加有用,转型对他们来说很紧迫,即媒体内容都是数字化。美国这样的国家,绝大部分用户通过网站阅读咨讯,传统媒体网站的流量又不大,影响也不够,只能通过门户网站转载,扩大传播率。
新媒体本质是个发行渠道,自己不掌握发行渠道,必须跟别人去合作。有了iPad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发行渠道,有了新的用户群,这还是一个可以掌控的发行渠道。
但这并不能改变本质。在美国,报纸的商业模式是广告,广告主要以分类广告为主,已经被互联网吸干了,这个商业模式已经不支撑报纸运营模式了,iPad上会让品牌延伸,会让内容继续延伸,但商业模式没有变化,商业规模也不会放。iPad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机会。
当然中国不同,中国很多报纸都活得很好,在若干年内还会活得很好。在中国,iPad用户有多少人,iPhone用户有多少人?没有多少人,也就几百万人。
中国报纸可以发展方向很多,原有商业模式在继续发展,新媒体提供了一些机会,iPad、iPhone也提供了很多机会。作为传统媒体来说,未来一定是作为内容提供商,同时为多重渠道服务,技术愈发展,渠道愈多,机会愈大。除了iPad、iPhone,微博这样的媒体运营平台也是机会。
《21世纪》:我们的内容被分拆了,被碎片化了,广告没有展示机会了,怎么办?
曹国伟:你说的并不完全准确,新媒体是个运营平台,帮助传统媒体拓展渠道,延伸品牌影响力。对于广告主来说,看的不是发行量,看的是影响力,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新媒体给你们带来影响力,不足以实现足够的价值的时候,传统媒体的内容就开始向新媒体收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