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3日
编者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今年各地各级“两会”普遍议及的提案,它体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公众对教育的集中诉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补谷”,而应“扬峰填谷”;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我市,南康近些年的经验做法可圈可点,值得各地借鉴。
教育均衡:城乡孩子共同的“春天里”
□刘华铿 刘九生 记者严章文 文/图
乡村学校孩子的课间活动掠影
坚守山村,
铸就农村教育的希望
“叮铃铃 叮铃铃……”每天早晨8时30分,郭丽丽会准时摇响教室走廊上的铃铛,在校园空坪上嬉闹的孩子赶紧跑回教室,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郭丽丽和同事们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这是一个位于南康市十八塘乡山旮旯里的村小——庄田小学。全村80多名学龄儿童在这里从学前班一直上到五年级,六年级开始就要到10多公里外的乡中心小学去读了。2010年,南康市教育局面向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考400名中小学教师,用于加强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中小学校师资力量,刚从上饶师院中文系毕业的郭丽丽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第一次去上班,郭丽丽从南康市区坐了一小时班车到十八塘圩,然后再搭摩的走一小时山路才到上班的学校。山水掩映中的庄田小学倒也风景独特,只是每到放学后这里就鲜有人踪了。
郭丽丽担任二年级语文和五年级数学,由于学校只有6名在岗教师,所以她一周课时高达30节。每天下午放学后,郭丽丽和同事搭伙做晚饭,然后就开始了备课、改作业、备考自学考试。日复一日,日子虽然乏味,倒也充实。
最让郭丽丽揪心的是乡下孩子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由于乡下学前教育几乎空白,很多城里孩子在幼儿园就懂的知识在他们学校很多二三年级的学生还一无所知。下课后,孩子们在外面滚得浑身泥巴,吸溜着鼻涕随手往袖口上抹,几次她都被捣蛋的孩子气哭了。好强的郭丽丽只有沉下心一遍遍地教,一点点地纠正,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开始有了长进,也会主动向师长问好了。在上学期的期末统考中,她教的两个班综合排名双双位居全乡前茅。
近年来,南康进一步出台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力度。2008年起,南康连续三年共招录1060名中小学教师,大部分安排进入农村中小学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和教学水平。“十一五”期间,该市累计投入资金6912.2万元,用于解决农村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经费紧张和校舍改扩建问题。为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学校,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为边远山区教师每人每月发放特殊津贴120元。补贴虽微薄,但却让郭丽丽这些教师感到了温暖。
城乡联动,
为山里孩子带来新风
近日,南康市第六小学校长刘升宁带着学校4名骨干教师,来到大山深处的坪市中心小学。和往常一样,他们还带来了几堂精心准备的示范课。南康六小和坪市中心小学是结对帮扶对口学校,长期以来,两校间坚持开展以“真诚交流 携手教研”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教师往来听评课和教学研讨几乎每隔几周就会开展一次。
除了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南康六小还定期为坪市中心小学送去检测试卷和教研资料,努力实现两校间优秀资源共享,促进共同进步。上学期,南康六小捐助坪市中心小学资金1.52万元,用于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200多名学生从此开始享受着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多媒体平台资源。
“每次去乡下上课,看到山里孩子清澈无邪的眼神充满了对新知的渴求,我就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每一次上课前我们都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把最完美的课堂呈现给那些孩子。”曾经多次参与送教下乡的吴海丽老师告诉记者。
谈起南康六小长期对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坪市中心小学校长肖建中更是深有感触:“兄弟学校不但捐助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我校办学条件,还在其他教学资料方面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合作共享。他们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宽阔的视野带给我们,为大山里的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
2009年,南康出台《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考核细则》,要求城区学校进一步发挥自身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12所城区学校先期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对口受援学校送教下乡,通过开展上示范课、举办讲座、师徒结对、评课议课、专题研讨、教师互访等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受援学校教师教研教学水平和远程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体制创新,
合力共促城乡一盘棋
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南康根据农村城市化发展趋势,改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村一校的简单铺开模式,把城乡二元化结构管理和原义务教育中小学分开,加强中小学的衔接与城乡基础教育的联动。在硬件上尽量让乡村学校向城区学校条件靠拢,在师资配备和岗位培训方面也力求城乡一盘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南康实行“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募,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学校补充一批优秀和高水平青年教师。同时在师资培训、晋升提拔、选先评优、工资津贴、福利保障等五个方面向农村第一线教学倾斜,力促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大批高素质年轻教师队伍进入农村学校一线教学,南康20个乡镇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南康按新标准重新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全市中小学实行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硬件配备、拨款标准、师资培训、福利待遇、课程教法、信息平台、考试评价九统一。城乡学校之间以课题或以学科教学为节点,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定期组织联动活动,使南康中小学形成了一个更广意义上的大学校、大教研组,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进一步均衡了校际之间、镇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师队伍素质。
2010年起,南康开始探索“城乡小学区域合作共建”的组团合作发展方式,部分城区小学与城乡接合部村小结成合作学校,侧重师资交流、教学管理方面的合作建设,合作学校携手统筹协调工作。在基本维持原学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为稳定教育模式和教学队伍,该市明确规定:学校内部分配机制不变,合作学校人事隶属关系不变,划片招生区域不变,学校内部行政管理权限不变。区域组团共建,使合作学校间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教育的均衡与社会的和谐。
希望
城乡学校教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