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
编者按:
俗话说:“低头不见抬头见”、“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当今城市,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邻里温情能否穿越钢筋水泥的阻隔?和谐社区能否提升市民幸福感?近日,记者走访了赣州市中心城区的部分社区,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脉脉的温情和感动,也感受到这些社区服务居民生活、改善邻里关系而付出的努力。
社区活动连百家 传统文化和谐情
章贡区赣江街道办事处东郊路社区曾获得“章贡区十大和谐社区”、章贡区第四届和第六届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该社区服务站站长黄都告诉记者,她在社区工作了32年,一直为社区的邻里情所感动。去年端午节,他们在阳光家园小区举办了主题为“寄情传统端午,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社区居民欢聚一堂,举行包粽子比赛等娱乐活动。其中有一位73岁的刘翼鹰老人表现非常活跃。刘翼鹰平时就热爱体育运动,擅长花滑、高跷,在这次活动中大显身手,让在场的居民大饱眼福。刘翼鹰的热情感染了左邻右舍,大家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原来不好意思上台的也上台了,原来不怎么说话聊天的也开口了。在活动中,大家互相认识,彼此了解,开心地拉着家常,和谐友爱之情开始建立。
正是因为举办“邻里节”“百家宴”“饺子宴”等不同形式的社区活动,带来了百户居民之间的友好融洽,为邻里文明交往搭建起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互帮互助送温暖 邻里传递关爱情
东郊路社区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叫罗贵英,曾经担任东郊路社区花生坪小组组长。无论在担任小组长时,还是没有担任小组长后,罗贵英都非常关心周围居民,常为居民排忧解难,赢得了小区居民的赞扬和尊重,也让居民感受到邻里互帮互助的温暖亲情。在罗贵英老人楼下住着因中风在床的马斌。一天,已50多岁的马斌忽然发病,由于家里贫穷,家人拿不出治疗的钱,罗贵英不仅送病人到医院,还先垫付了马斌的救治费用。同样,罗贵英家楼上也住着一位老人,行动不便,家里人也住得远,罗贵英就隔三差五地为他送饭。罗贵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邻里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伸一把手,大家就会渡过难关。”
在章贡区东外街道办事处渡口路社区,有一位名叫韩道明的“热心肠”老人,已经80多岁了,是原赣州市航运公司的退休职工。韩道明平常喜欢将居民扔掉的破椅子收集起来,修理好后放在一楼过道旁供邻居休息,将自己私人订阅的报纸杂志供邻居们阅读。韩道明虽然年事已高,却还经常帮助他人。住在他家楼下的陈浩不幸中风了,韩道明对他极为关心,经常给他介绍治疗方法,常扶他到室外锻炼,帮助他进行康复。
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生活中,邻居间,有互相帮助的热心人总是能融化冰冷的心,洞开坚固的门。
专家:整合社区网络资源 建立和谐邻里关系
“举办社区活动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折射出现代城市人渴求邻里间彼此认识、沟通、和睦相处的心理。” 章贡区赣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二香说:“通过举办社区邻里节、百家宴活动,改变了过去居民之间一墙之隔不相识,擦肩而过不说话,楼上楼下不来往的现象。促进社区居民相互关怀、相互友爱的文明风尚,形成相识相知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建立和睦和谐和美的新社区,进而提升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江西理工大学教授秦秀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如今社区邻里关系不同于以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个正在加速发展、转型发展的区域更需要和谐平安做保障。秦秀清说:“举办‘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都是一种新尝试,有积极意义,创造了居民熟悉、交流的机会。而在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本社区居民交流的基础上,整合该区域的社区网络资源,让更多的社区加入到网络交流平台中,使社区活动形式创新外,还挖掘出新资源,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