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
清明祭祖引出的尴尬:
爱的教育有缺失 后辈不知祖辈名
○特约记者朱丽华
清明小长假期间,众多市民通过扫墓等祭祖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教育下一代莫忘祖辈的恩情。然而,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不但有不少扫墓者叫不出所祭拜的祖辈的名字,而且有些年轻人还不能完整地说出健在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名字。
调查:近七成受访者说不全祖辈姓名
4月4日,记者在赣州黄龙陵园看到,不少家长扫墓时带着孩子。尴尬的事情随之发生:市民薛女士领着儿子一起去陵园给她已故的母亲扫墓时,不经意间发现从小都是由外婆带大的儿子,竟然连外婆的名字都说不出来。薛女士告诉记者,之后她还特意问儿子,是否知道健在的爷爷、奶奶和外公的名字,儿子居然没有一个能讲全。薛女士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自己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竟把这么重要的环节遗漏了。”
4月6日,记者分别来到赣州市青年路、环城路等路段的中小学校附近,随机采访了60名中小学生,看看这些学生是否知道其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名字。结果,有41名学生不知道或不能完整地说出,其中,完全说不出的有20人,不能完整说出的有21人。
就记者的调查,在环城路一小学的校门外,小学三年级的刘同学告诉记者:“我不知道爷爷奶奶的名字,主要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没和我说,我平时和爷爷奶奶不住在一起,我也没去问过。”一旁正接送孩子上学的肖先生不好意思地笑着摇摇头,并表示:“我自己那些祖辈都还健在,对于他们的名字我知道个大概,就是说不全。”
问题:家长对孩子爱的教育出现缺失
“孩子不知道祖辈们名字这个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了。”赣州市某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告诉记者,他曾在多个班上做过一项关于学生是否知道爷爷奶奶名字的调查,结果让他颇感震惊,100多个学生中竟然只有30多个能完整地说出祖辈的名字,有些学生甚至连自己健在的祖辈的名字也说不上来。其他学校也有老师做过类似的调查,结果也都不甚理想。
“从表面上看,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是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事实上,这不完全是孩子的问题。很多孩子想关心和爱护家中的老人,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平时学校也经常会对学生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他们学会感恩长辈、感恩社会等等,希望孩子能从小关心和孝敬长辈。可能是有些父母在家里对孩子这方面要求的不是很到位,没有教会孩子回馈爱,这才使部分孩子忽视了祖辈。”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副校长郭燕玲说,现在不少学生更多的只是在接受长辈对于自己的关爱,因此希望作为家长的父母也可以自问,有没有主动告诉过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姓名,平时有没有让孩子给他们打个电话送上问候,或者让孩子假期多去照顾老人以表孝心等等。
期盼:多一点爱回馈给老人
赣南师范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周建华称,现在不少年轻人说不出祖辈的姓名,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反思的问题。这一现象其实反映的并不完全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凸显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年轻人往往不是不孝顺,而是没有意识到要记住长辈名字这件事情。孩子记不住祖辈们的姓名,更多的责任在于家长相关教育的缺失,因此无论是出于孝道的教育,还是为人处世的教育,家长都有必要正确引导,并向孩子传授爱的回馈的相关知识。同时,面对日趋增加的各种孝道和家庭伦理问题,家长都应该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共同把多一点爱回馈给老人。
周建华还表示,清明节是个寄托对先人思念和感恩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它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同时,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是一种精神生活,这几年清明节扫墓的人越来越多,但市民不应只注重形式。市民们在扫墓祭祖以及平常的生活中,应更多地去学习这种美德,教育下一代,在保护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继承我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