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0日
本报记者 朱宝琛
各地消费市场迎来“春日暖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70409亿元,增长5.0%。
与此同时,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多项举措,积极推动消费市场有序恢复,促进消费增长。那么,怎么看当前的消费?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在3月18日晚间举行的“财经前沿——2023《财经智库》全球经济信心指数发布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就“消费”这一话题发表见解。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居民的消费率偏弱,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处在较低位置,这跟居民储蓄率偏高,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相关的。
“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和GDP增长基本同步,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仍然偏慢,而消费又是主要靠中低收入群体。”李迅雷说,“一般收入越低,消费能力越弱。”
他同时判断,今年全年消费增速大概在6%-7%。春节恢复性消费虽然是偏乐观,但它的可持续性最终由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所决定。
对于如何解决恢复和扩大消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障碍,李迅雷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增加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力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二,要推进税制改革;第三,以社会慈善事业为核心,增加居民收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表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三驾马车不是同等的。外需从来没有起到特别大的作用,真正可持续、可支撑的因素是居民消费。
他同时介绍,根据调查,居民的消费支出是随着年龄的提高逐渐下降,16岁-24岁是消费最高的群体。如果这部分人处在不能就业、信息不足的情况,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也不好,那么,对消费的影响会比较大。
同时,蔡昉表示,当消费的复苏不足以支持经济增长时,需要有短期的措施,“比如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直接刺激,比如政府拿出4万亿到真正低收入群体手中。”
活动现场,《2023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正式发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在解读报告时介绍,根据调查,受访者认为,在消费复苏方面面临着几个主要挑战,其中,最大的因素是过去三年的收入减少,家庭财富不足。
而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的调查中,“积极促进消费增长”亦是选择较多的,仅次于排在第一位的“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这即符合国家的政策,还能见到实效,对稳定经济非常重要。”许召元说。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