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客家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30日
【决战四季度 夺取全年胜——党政“一把手”谈招大引强】
近年来,兴国县将招商引资工作摆在抓经济发展的顶格位置,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紧紧围绕“高大上”“专精特”“链群配”招商要求,吹响“招大引强大会战”的号角,尽锐出战,全力做好招引文章。2022年,全县累计签约项目75个,签约资金439.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8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近6亿元。在驰而不息抓招商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是要用好“三股力量”。兴国县坚持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帅出征、冲锋在前,带领12支专业队、56个单位招商队以及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3支驻点招商小分队,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想方设法招大引强。以商招商开启新途径。充分发挥落户企业“现身说法”作用,为兴国招商引资牵线搭桥,通过以商招商,先后引进晶华电子、瑞邦生物、国甫智造等一批项目落户,形成招一个引一批的“葡萄串”效应。中介招商开辟新天地。紧抓大湾区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外迁契机,依托招商中介机构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促进资源整合利用能力,突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面提升招大引强实效。今年,先后与广州电子信息协会、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涂布之家等招商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成功引进黄金产业园、永邦锂电池、科力宝电子等优质项目。基金招商开创新模式。探索实施“基金+”产业招引模式,通过政府代建厂房、土地入股、以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形式,吸引撬动大型企业来兴国投资,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的投资内循环体系。2022年,通过“基金+”产业招引模式,累计签约项目4个,签约资金58亿元。
二是要量好“四把标尺”。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实施精准选商、精确招商。聚焦首位度。紧盯三大主导产业,主攻细分领域,梳理重点企业名单,绘制招商线路图,实施精准招商。2022年引进的首位产业类项目占签约项目总数的75.4%,签约资金占签约总额的74.8%。盯住大而强。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及头部企业,发挥“五皮精神”,奋力引进“5020”项目,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益科鑫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先后投资落户。紧追高科技。瞄准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紧追不放。如恒辉电子项目在偏光片产业领域排名国内领先,弥补了兴国液晶玻璃新材料空白。注重高税收。突出引进财税贡献型企业,发挥园区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最大效应,明确入园项目年税收必须达到亩产15万元以上。签约引进的黄金数字产业园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均产值可突破100亿元大关、年均税收1亿元以上、带动就业5000余人,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要做好“五项服务”。招进来只是前提,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才是关键。近年来,兴国铁心硬手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着力打响“干就赣好”和“兴速办”品牌。洽谈对接有精度。聚焦主导产业,瞄准重点企业,成立项目洽谈对接工作专班,明确一名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认真梳理企业投资需求,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和落地双效率,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22年,全县洽谈对接项目93个,投资总额628亿元;签约项目69个,签约率达74.2%。落地服务有温度。按照谁引进、谁签约、谁服务的原则,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支服务队伍、一套推进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对拟签约和拟新开工项目,靠前梳理前期手续,所有审批程序全程代办,切实当好企业“店小二”“服务员”。政策兑现有速度。大力实施“政府践诺”行动,对照签约合同约定事项,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企业实现了奖补资金无差别兑现。2022年返还企业分类补贴23笔,累计4864万元。惠企纾困有力度。制定企业精准帮扶、政企圆桌会议、“亲清潋江”政企餐叙等机制,坚持每月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帮扶日”活动,安排34名挂点县领导、47个精准帮扶单位、92名企业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精准帮扶,最大限度用好惠企政策包,用心用情为企业纾难解困。2022年累计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1.92亿元,为企业减负0.33亿元。助企发展有广度。坚持创新引领,强化龙头带动,突出梯次培育,分类制定企业梯度培育名单,“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技改升级、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中小微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10月,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9个、完成投资28亿元,组织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认定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3家。
下一步,兴国县将坚定不移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坚持项目为王、招引至上,再加压、再鼓劲,全力以赴攻坚四季度,奋力在全市“招大引强大会战”中争先进、作表率。(兴国县委书记李贱贵)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