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的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仅是金融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金融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潜力所在。
近年来,赣州市紧紧抓住开展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从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等方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三农”领域,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希望的田野。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我市各项贷款余额7372.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2871.89亿元,同比增长13.18%,占全市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5.06%。
A 系统规划 筑牢农村金融服务根基
“这几年,寻乌县复种脐橙的果农越来越多,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贷款的便捷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谈起银行融资,寻乌县澄江镇从事近20年脐橙种植加工业的谢牧群感触颇深。“以往三番五次跑银行,还不一定能贷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款项。现在,银行网点离自己越来越近,有资金需求时,一个电话打过去,银行客户经理就会上门办理贷款手续。”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越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就越高。近年来,我市强化系统规划,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强化服务“三农”意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以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筑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根基。
系统谋划推进金融机构科学布局网点体系。截至2022年9月末,我市金融机构已达83家,实现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证券营业部、还贷周转金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县域全覆盖,乡乡设有金融机构网点。仅2021年,全市银行业机构就新增县、乡机构网点15个,特色支行5个;全市保险业机构新增支公司3个、营销服务部(含代理门店)19个、“三农”服务站65个,特色机构1个。
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是我市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创新举措。我市以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在县(市、区)启动县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在广大乡村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并通过不断完善服务站政策宣导、信贷对接、融资增信、信用服务、优惠扶持等五大功能的落地见效,为金融机构下沉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有效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信贷服务薄弱的问题。
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已有19个县(市、区)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落地开展业务,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1178个,覆盖全市34.02%的行政村,其中,建设标杆站35个,贫困村普惠金融服务站991个,覆盖率达到96.87%。普惠金融服务站在提供五大功能基础服务的同时,还进一步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全市已有25家社区支行、7家小微支行、1家科技支行为城乡居民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发挥融资担保补充支撑作用。一方面,不断完善风险分担体系,推动全市18个县(市、区)政府性担保机构签订再担保合作协议,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风险分担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担保覆盖面,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融资担保公司在保项目9970户、融资在保余额266.03亿元,担保放大倍数7.6倍。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不断推进科技赋能,持续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各县(市、区)已全域开通移动支付公交;建成助农取款点数量3169个,其中已布放聚合码的助农取款点数量达2701个,农户移动支付支持率达到78%;全市28万户特约商户实现银联移动支付,商户移动支付支持率达到96%;全市已实现乡镇布放CRS机、ATM机、POS机等电子机具全覆盖,利用网点、机具或流动服务覆盖的贫困县行政村达2562个,占比达到100%。
B 强化供给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是银行的‘总对总’担保贷款,让我度过了那一段最难熬的日子。”寻乌县岑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农民出身的赖丙光真实地体会到了金融服务下沉所带来的便利与扶持。
2020年,因为资金紧张,岑峰酒业公司的发展规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尽管手里攥着几千万元的基酒资产,但因为不能作为抵押物,他申请贷款的计划屡屡碰壁。赣州市创新推动的“总对总”担保贷款给他带来了希望,由赣州金盛源公司提供担保,赖丙光顺利地从农行寻乌县支行拿到了1000万元贷款,顺利地开启了公司扩大规模的计划。
赖丙光的经历,正是我市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缩影。“随着农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农村信贷需求呈现出长期化、大额化、多元化的趋势,而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市政府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在深化金融产品创新、拓展涉农押品范围、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等多个方面加大创新与探索力度,为满足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深化金融产品创新。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农业,针对涉农、小微群体创新推出各类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保险+期货”“保险+银行+期货”是典型金融产品创新的代表,目前,已在于都、兴国、定南、赣县、南康等县(区)落地肉鸡、生猪饲料成本保险项目,帮助农户、养殖大户提供风险保障,有效保障了养殖户的收益。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农业,创新推出赣州银行“虔诚”系列微贷、建设银行“赣南脐橙贷”、九江银行“致富大棚贷”、平安财险赣州中支赣南脐橙溯源农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人保财险赣州分公司“一县一品”特色产业保险等一大批具有赣州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我市还围绕本市特色产业合作共建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开发专属线上产品。
赣州银行推出面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易贷”和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捷贷”等特色产品;赣州农商银行设计推出“百福光伏贷”和“百福烟商贷”,满足对光伏安装、烟商进货的贷款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42家银行机构推出59个线上产品,其中纯信用信贷产品11个;41家保险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APP、官方网站等方式,全部建立了线上销售和线上理赔服务渠道。
拓展涉农押品范围。赣州市印发《关于做好深化农业农村“三改合一”改革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创性地开展承包耕地“三权分置”,加快盘活土地经营权,督促指导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截至2021年12月,全市金融机构累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777笔、金额3.24亿元。大余县出台《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通过建立农村宅基地智慧管理平台,实施农村住房(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截至2021年底,已导入宅基地11143宗、12278幢,开展农房抵押贷款累计145宗,发放贷款567.40万元。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银行为企业(农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成为赣州市服务企业(农户)融资的又一特色品牌。赣州市独创了“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等信贷产品,其中,“财园信贷通”自2013年推出以来,至2022年9月末累计撬动发放贷款827.48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1.9万余户;“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自2020年推出以来,至2022年9月末撬动发放贷款94.01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6.4万余户。
C 问题导向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我市强化问题导向,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上下功夫的同时,注重在“软件”上下功夫,全力解决好“三农”领域和金融机构信用信息不对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存在短板等问题,全力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生态。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赣州市印发《关于开展普惠金融信用赣州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依托基层自治组织、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园区等五类信用主体创建。同时,积极推进信用报告自助查询设备延伸服务工作,推进“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和“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的推广应用,推动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与相关单位共享涉农信息,持续提升涉农企业、小微企业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截至2022年9月末,赣州市已设立32个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代理服务网点,归集全市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近百万条,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累计查询企业收支流水报告10658笔,支持发放企业贷款5888笔,总金额达139.05亿元。
健全风险分散补偿机制。一方面做实做强政府增信四大基金。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国有担保基金、风险缓释基金、倒贷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等四大基金规模分别达到32.8亿元、42.64亿元、9.56亿元、186.68亿元,为各普惠客户群体提供了强大的政府增信。另一方面全力推广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2021年以来,全市信用保证保险累计为96户客户提供了1212.1万元的融资需求,出口信用保险累计为全市81家出口企业约15亿元出口应收账款提供了风险保障,累计赔款支出400余万元。
创新农业巨灾保险试点。为有效化解农业产业受自然条件、市场因素影响大的天然劣势,赣州创新设立农业巨灾保险。该保险模式由政府统一投保,并区别于普通传统型农业保险模式,可不针对具体农业产业或品种,主要以“农业巨灾有钱赔”作为创新点,探索一条为农业生产救灾及灾后恢复生产提供资金保障的新渠道,试点期间已投保农业巨灾保险1667万元。与此同时,赣州市还积极进行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支持将油茶、中药材和大棚蔬菜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或品种纳入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组织各县(市、区)做好试点品种的摸排、申报和投保工作,下达市级保费补贴资金987.24万元,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借助政策性保险发展壮大。
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一方面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已组织协同开展92场非法集资及投资者教育、25场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活动,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重点打造全省首个国家级投教基地——国盛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基地坚持每周6×9模式对外开放,采用公益授课形式,挖掘形成“投教+红色文化”、“投教+政企组织、国民教育、普惠金融”等特色,融入专业知识、风险普及和党史学习教育等众多元素,引导投资者甄别风险、增长知识。与此同时,市政府金融办还牵头与相关部门联合组建以金融机构高管为成员的38个金融专家服务团,通过集中宣讲、进园入企等方式,深入企业开展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赋能激发乡村振兴强劲动力。赣州金融系统将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发展成果,全面融入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当中,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赣州市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强的金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