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独家】李卫民: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 打造“共同富裕”新机制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9日

1.png

图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

    导读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应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合力,构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市场新机制——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

    近期,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了这样一个全新的观点。

    带着思考,数万公里的奔波、下乡调研,上任2年多的时间,他把福建农信系统67家行社都走了一遍。无论是海边小岛还是山区农村都有他留下的足迹:刚捞起来蹦蹦跳跳的黄瓜鱼,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田地里流着大汗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正在熟练操作无人机播撒农药的新型农民……这一幅幅画面让他深感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相较于传统中国乡村共同体,其主要是靠村庄的内生力量建构并维持,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是基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乡村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应时代需要提出的。”李卫民详细讲述了他对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的思考。

    “共同体”的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政、银、企、农等各类市场主体资源的简单整合,更是一个系统重构,需要淡化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边界,打破文化壁垒、行政壁垒、环境壁垒,凝集系统合力,实现资源互补、优化配置、政策汇聚、精准落地,把广泛的乡村振兴市场主体调动起来,把分散的乡村振兴政策要素汇聚起来,把零散的农业农村大数据整合起来,把多元化的乡村各类人才要素融合起来,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作者|本报记者 陈衍水 郑长灵

    将广泛的乡村振兴市场主体调动起来

    福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探索与实践“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农村“三变”改革、打造数字乡村等时代背景下,在这里探索“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离农村最近、与农民最亲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福建农信围绕“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农信所能”,主动树立利国为民、共生共赢的“利他思维”,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导向,在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培育和形成过程中,积极发挥支点和纽带的作用,用情怀、用责任、用能力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李卫民说,打造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需秉承“利他共生、开放共享”的理念,围绕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目标,以推动乡村振兴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服务机制和工作体系,推动“共赢式参与”,而非“排他式”“垄断性”合作,其中重点包括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让各类市场主体在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相互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形成政银村企农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释放出乘数效应,汇聚起服务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2.jpg

图为农户在财政惠民惠农资金服务示范点通过福农e政平台实现便捷取款

    在具体实践上,近年来,福建农信适时提出实施“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通过有机融合多个部门、多类市场主体,培育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着力把广泛的乡村振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利他”思维帮助推动各类别机构一同解决服务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推动各级政策扎实落地。

    如,福建农信与省财政厅联手着力构建“福农e政线上代发+财政示范点线下取款”的财政性资金服务模式,实现财政惠民惠农资金的发放“一键到户、一屏尽览、一卡通取”。自“福农e政”上线以来,累计代发覆盖全省76县区,累计发放财政性资金48.29亿元,服务1068.43万人次。

    下一步,福建农信还将以此为契机,联合更多的乡村振兴市场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如,联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发行村民一卡通,助力乡村振兴一键通达基层末梢,既提升政策直达基层的效率,也减轻各级党政部门工作负担;又如,进一步深化金融助理驻村工作,与科技特派员联合,开设金融夜校、田野课堂等,带农业知识、金融知识下乡,让百姓有所知、有所识;再如与科创企业合作,推动科技下乡,助力村级数据建设,为村级组织财务管理、资金保值增值等提供专业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多方力量。

    将分散的乡村振兴政策要素汇聚起来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这些政策分散在各部门,未进行有效的整合,基层受限于有限的人力物力等客观因素制约,无法统筹兼顾、有效落实。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李卫民说,“各级党政部门都在千方百计推动各项乡村振兴政策高效、精准直达基层一线,但‘竖井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策效果,比如调研中常常看到一个村的村务中心挂了十几个牌子,各个层级、各种类型的都有,看起来繁花似锦,但村民反应平平,归根结底,老百姓还是觉得没有真正受益。其实挂不挂牌子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将群众的事办好,让村民有实惠。”

    李卫民表示,党中央、国务院体察入微,近期已经发文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强调村级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村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福建农信已经要求辖内所有行社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减轻基层负担的决策部署和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以原有的普惠金融便民服务点为依托,不搞大兴土木、不搞挂牌装饰,而是重在深度融合,将政务、党务、商务、医务、民生、金融等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站式服务”的“福农驿站”,让多部门、多站点的乡村振兴政策、资源通过福农驿站直达乡村“神经末梢”。

    李卫民还表示,最近,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农信、电信福建省分公司3家机构联合发文开展益农信息社与普惠金融服务点联合运营试点工作,也是基于同样的考量,旨在有效整合农村资源,探索一点多用、共建共用的融合发展模式,丰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各方共享、共荣、共赢,就是在乡村“神经末梢”探索推动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的一项积极尝试。

3.jpg

图为益农信息社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联合运营站点

    针对农村要素分散,农村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难以实现这一现状,李卫民认为,还可以通过构建政府、金融机构、村集体及农户共同参与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由政府部门主导完善农村资源要素流转服务机制,积极推动农村要素规范化、标准化,建立统一的、市场化的农村要素流转市场,真正提高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效率。只有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辅以金融杠杆来撬动乡村沉睡资产,才能让农村要素“活”起来、“动”起来,推动农村要素价值化,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而对当前缺乏统一的服务平台和评估体系这一关键问题,李卫民表示,可以通过构建“大流转”服务体系和“小流转”服务体系来破解这一难题。

    首先,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农村各类要素确权、评估、流转等平台,汇聚农村要素数据,构建“大流转”服务体系;引入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创新推广“政策+平台+金融产品”模式,形成数智化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变资本,促进农村要素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实现。

    同时,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社、银行等机构合作,创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银行+农户”模式,构建“小流转”服务体系,通过发挥金融纽带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纾解农村要素流转处置难、农户融资担保难等问题。

    将零散的农业农村大数据整合起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宅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特色产业等农业农村数据分散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洋渔业等部门,也缺乏专门机构进行有效的收集整合、挖掘运用。

    李卫民表示:“建设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可推进平台共建、数据共享,有利于推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建设,以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集成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构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现。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大数据集成机制,发挥农业农村等部门主导作用,汇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金融机构力量,统筹各类大数据形成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全面开启对涉农数据的挖掘、汇聚、智能分析、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

4.jpg

图为沙县农商银行福农综合服务平台暨“福宅贷”“福股贷”启动仪式

    同时,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建设,促进农业农村数据与金融数据融合应用,打通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设立数据共享机制,让平台充分依规使用银行数据。银行依规共享农业农村数据,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打造农户信用为基础、农村要素为增信的“信用+农村要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服务下沉,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为此,福建农信积极打造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交易、新农主体管理、乡村治理和预警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福农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村资源要素上平台,探索金融助力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新模式,目前已在全省推广,得到各级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农业农村厅与省联社联合发文开展新农主体管理及信用分级评价试点工作,超过三分之二的行社与农业农村部门签订平台推广战略合作协议。

    截至7月末,福建农信已累计采集6.67万户新农主体数据、完成1.69万户新农主体在线评级,为建立健全新农主体信息库、做优做深新农主体金融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这些都给了福建农信很大的信心和鼓舞,也更加坚定了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的信心。

    将多元的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起来

    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凸显,基层乡村存在着“引不进人、留不住人”等现实难题,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李卫民表示,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为乡村人才提供组织、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和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凝聚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回流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促进各方面人才之间的交流、交融,实现乡村人才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持续动力。

    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的构建,将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之间的“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为乡村振兴凝聚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乡村善治、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

    在人才融合模式方面,李卫民提出了打造“1+N”乡村振兴人才团队的设想。

    他表示,一方面,要以“三农”工作队伍为骨干,培育一批热爱三农、扎根三农的基层工作者,这方面金融机构要有针对性的帮扶支持,通过“人才贷”“青创贷”“先锋贷”等配套服务,让“新农人”能安下心、扎下根、发出芽。

    另一方面,积极助力推广乡村振兴指导员模式,为金融助理、科技特派员、外出乡贤等N种类型的人才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社会群体、更广泛的人员都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中来。福建农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不仅积极推动辖内上千名金融助理升级为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还从源头处着眼,与多家省内高校合作开设了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创新实验班,从农村发展、经济金融、财务会计、计算机、法律等专业遴选优秀大学生实行“3+1”特色学制,在完成规定学分的基础上,融入特色化的乡村振兴专业课程,量身定制、联合培养乡村振兴实用型人才,让优秀年轻人才回流乡村振兴一线。

5.jpg

图为福建农信金融助理下乡走访农户助力春耕备耕

    如何稳固乡村治理人才根基,李卫民提出了打造“融智+融资+融技”模式。

    他表示,以乡村人才融合为基础,充分发挥党政干部“懂政策”的信息优势、科技特派员“科技强”的专业优势、金融指导员扎根农村、熟悉金融的服务优势,以服务新农主体、乡村创业人员等群体、助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目标,共同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的服务模式,实现“融智+融技+融资”有机结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强政策赋能、科技赋能和金融赋能。

    “当然,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李卫民表示,“我们还在不断完善这一提法,还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服务机制和工作体系,在多级多基联动、农村要素流转、数据共享应用、乡村人才融合等方面探路破题,培育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福建模式’。”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