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信保业务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大有可为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2日

    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频频出台针对性举措,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切实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7月21日,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在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卓有成效,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快速增长,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

    保险业有两大工具可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即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保险行业也将这两个险种统称为信保业务,该业务的功能是为企业或个人“增信”。

    从今年信保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据银保监会披露,前5个月,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为213亿元,同比微增1.5%。尽管监管未披露信用保险最新的保费数据,但过往多年,在信保业务中保证保险占比较高,对信保业务整体增速影响明显。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以来信保业务整体增速较为低迷,未能充分发挥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主体的增信作用。

    这背后有三大原因:一是,2019年以来,部分险企承保的P2P履约保证保险出现巨亏,个别公司被拖入连年亏损的泥潭。在这种背景下,近两年行业对该业务愈加谨慎;二是,近两年银保监会对该业务的监管趋严;三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借贷市场需求侧信用状态下滑,信保业务综合成本率抬升,险企主动收缩该业务。

    进一步分析,上述三个原因均指向一个问题:即行业对该业务的风控存在短板。由于该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致使信保业务两次掉进同一个“坑”里:一次是2004年前后承保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出现亏损;另一次是2019年前后承保贷款保证保险出现亏损。

    险企重蹈覆辙也与该业务特殊的风险属性有关。融资性信保业务的风险特征不同于重疾、长寿等传统意义上的风险,但与担保业务类似,这就出现了一个承保悖论:大数法则失效。通俗来说,保险的底层经营原理是大数法则,在出险率一定的情况下,承保体越多险企的风险反而越小;但信保业务恰恰相反。

    信保业务这一特殊的风险特征,不仅影响了险企利润表,还打击了险企对该业务的信心,也让部分险企内部开始质疑开展该业务的必要性,甚至有险企高管预计行业可能需要数年才能重拾自信。

    笔者认为,险企作为经营风险的商业机构,在某个险种出现亏损时,重新审视其实质风险特征无可厚非,但也不必过度悲观。一方面,市场对信保业务的需求没有消失,小微企业通过保险增信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个别险企近几年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体系,信保业务保费规模已稳居产险类各险种第二、三位。

    基于此,险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补足风控短板,在推动该险种为小微企业等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能拉动产险业增长。

    首先,充分识别风险,科学定价。这需要险企全盘考虑该业务的价值与风险规模,尤其要将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风险纳入其中,重点防范同质风险的集中爆发。在此基础上,要科学定价,目标是让该险种既能服务小微企业等主体,又能实现持续盈利。

    其次,建立全流程风控体系。在此前的失败案例中,险企的风控和贷后追偿主要依赖贷款平台,缺乏对风险的独立管控,往往很被动。鉴于此,险企要建立保前、保中、保后全流程风控体系。

    再次,强化对科技手段的运用。目前个别险企已有成功的尝试,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搭建量化管理模型,将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到信用审核、客户画像、追偿等业务流程中,大幅提高了风控能力。

    有险企高管估算,早在2020年,信保业务承担兜底风险的信贷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笔者相信,补足风控短板后的信保业务,在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大有可为。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