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各地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8日

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10年来农业农村新面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的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各地纷纷采取行动,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投资热点领域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

 

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

 

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今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80多万专业收割机手奋战在麦收一线,累计机收面积2.98亿亩,收获机械化率超98%。全国麦收连续13天日机收面积超1000万亩,进度过半时间比2021年提前2天,前期收获的各主产省份进度普遍较快,做到了适收即收。

 

邓小刚表示,10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邓小刚介绍。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邓小刚说。

 

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曾衍德表示,各地各有关部门扎实推进战略落实落地,取得了积极进展。

 

曾衍德说,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产能巩固提升;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是乡村面貌明显改善。

 

曾衍德认为,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是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的原因之一。“在多元投入方面,各级财政部门把乡村振兴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予以保障,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曾衍德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四川、河南、山东、贵州、广西、云南、辽宁等省份出台了相关规定,对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使用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细化要求。

 

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将被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农村供水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护、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支出,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等方面。

 

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介绍了近年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成绩,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洪天云表示,2018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如今,农村脏乱差面貌明显改观,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引导农民群众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环境大整治,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

 

洪天云说,实现乡村振兴,须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要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下一步,要强化典型引导,各地已有一大批好的典型和好的经验,如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广东的“三清三拆三整治”的经验等,要树立一批示范典型,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

 

洪天云表示,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要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分类施策,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