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0日
继三菱电机后,又一日本制造业巨头承认造假。据央视财经报道,川崎重工旗下子公司爆出造假丑闻。“日本制造业巨头承认质检造假近40年”、“川崎重工股价大跌”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6月8日有报道显示,川崎重工于6月7日召开的线上记者会上承认,旗下子公司生产的大楼中央空调冷冻机存在多项质检造假行为,有的持续近40年时间,涉事子公司总经理已被解除职务。
该公司的具体造假行为主要包括:在出货前的试运行检查中,凭空杜撰出没有实测过的数据;在客户到场检查时,通过对测量仪动手脚来达到检测标准。这两项造假行为从1984年一直持续到今年,跨度超38年。
“质检造假本质上是质量造假、品质造假、信任造假。部分日本企业造假过程长达几十年,最近才暴露出来,这与日本制造企业近年来业绩萎靡有一定关系。当企业经营出现异常状况时,过去的问题才最容易暴露出来。”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刘步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财报显示,2021年4月份-2022年3月份,川崎重工收入达15008.79亿日元(约7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83%;净利润218.01亿日元(约11亿元人民币),上年净亏损193.32亿日元(约10亿元人民币)。
川崎重工还承认,涉事子公司在商品介绍中,曾把部分未取得日本工业标准认证的商品写成已取得认证。这一行为持续20年以上。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质检造假行为对产品安全性暂无影响,相关产品也未涉及中国市场。
这一消息,也引发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用脚投票”。6月7日,川崎重工股价一度大跌超13%,当天收盘价为2787日元(138.79元人民币),跌幅4.4%。
这并非日本老牌制造巨头第一次“翻车”。2022年5月9日,据央视财经消息,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承认其生产的变压器存在检验数据造假问题。该公司涉事工厂的两项质量管理认证证书,也被国际认证机构暂停。三菱电机委托第三方进行的调查发现,公司变压器数据造假至少可追溯到1982年,跨度长达40年。
纵观两次造假事件,均可追溯到近40年前。日本的工匠精神,一度让消费者印象深刻,但近年来日本大型制造企业频频爆出造假,多重问题随之暴露。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日本制造企业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塑造‘日本制造’的形象,日本产品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品质形象,但‘日本制造’的光环同时掩盖了不少问题,比如企业利用消费者对品牌信任进行造假,用不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以次充好,推高价销售。造假事件频频发生,将消耗全球消费者对日本制造企业与‘日本制造’的信任,长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刘步尘称。
回望这两大巨头的业务部署,均涉重要领域,且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川崎重工的主要布局涉及火力发电、炼铁、造船、铁路、摩托车等机械成套设备业务,其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半导体、食品等行业;而三菱电机的业务则遍布半导体器件、光器件、交通、新能源、5G等众多行业。
在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看来,川崎重工与三菱电机造假的背后,折射出日企制造企业的困境。“日本制造企业造假事件频发,说明了部分企业在管理运营上存在漏洞,并且在老化的机制下积重难返。缺乏有效的机制改革和内外部监督,让这些造假行为长期存在。这打破了日本制造的一些神话,也警示中国制造企业要与时俱进地推进管理运营流程的优化及完善,在品控方面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日本制造从辉煌到开始走下坡路,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刘步尘认为,日本制造企业的造假事件及经历,给中国企业两大启示:中国企业要想赢得全球消费者的信任,必须在品质管理方面下大功夫,以最好的产品形象示人,切勿有投机取巧的短视心态;中国制造一定要建立诚信形象,哪怕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唯有诚信才有信赖。“企业行为亦关乎国家形象,因此,中国企业一定要慎之又慎,学习日本企业成功经验的同时,以其教训为镜鉴。”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