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健委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累计帮助近1000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成功摆脱贫困。”5月24日,国家卫健委乡村振兴办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看病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目前居民县域内的就诊率超过90%,乡村两级诊疗量县域内占比长期保持2/3以上。
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增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是健康扶贫的重点任务之一。脱贫攻坚以来,国家卫健委持续加大了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力度,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全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
何锦国介绍,脱贫攻坚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万亿元,支持脱贫任务重的25个省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同口径年均增长11.6%。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贫困地区建设项目实行“应纳全纳”,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所在省份15万多个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建设,并在卫生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招聘、使用和激励保障各个环节,持续增加政策供给。
在健康扶贫工作的初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建立了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介绍,已组织80万的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走村入户,针对规范标准,把个人患的病、因病的原因、家庭关系都登入系统,建立了精细化的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数据显示,已对290万患大病的家庭进行了专项救治,对1216万的因患慢病致贫的贫困家庭进行了慢病管理,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从2017年的10.64%提高到2020年的20.02%。
“通过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把人员、疾病、诊疗过程、费用变化等信息及时推送给基层村医还有从事健康扶贫工作人员,他们逐一跟踪这些家庭费用的变化,把政策落到实处。”张许颖表示,截至今年,健康动态管理系统已经有7977万人接受了服务。
设立832个贫困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为支持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中央财政还专门设立了832个贫困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随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何锦国表示,将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实现每个脱贫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98%的脱贫县至少有1所二级及以上医院,脱贫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的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就可以得到有效救治。
“对县级医院,我们组织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与1172家贫困县县级医院结对帮扶,11.8万人次的医务人员蹲点基层服务,着力传、帮、带。”何锦国表示,远程医疗已覆盖所有贫困县并且向乡镇卫生院延伸,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将会同工信部开展“互联网+健康扶贫”应用试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健康扶贫质量和成效。
800多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引导医共体提升医疗能力
农村卫生事关亿万农民身体健康,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县域医共体是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的就是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诸宏明表示,已在全国800多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引导医共体提升医疗能力,同时将更多工作转向健康管理,90%以上的试点地区实现医共体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通过开展远程医疗开始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农村居民已经能够在基层获得县级甚至省市级专家高水平的服务。”诸宏明表示,将继续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医师化发展,加快信息化和远程医疗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