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故事 >> 正文内容

秒杀:馅饼还是陷阱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本报记者 吴卫群

    今天,你“秒杀”了吗?时下,许多网购爱好者都在津津乐道于 “秒杀”话题:马尔代夫度假,“秒杀”价1999元;iPhone手机,“秒杀”价399元……果真有这样的好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网购领域监管不严格,“秒杀”目前还是“陷阱”多于“馅饼”:有的商品广告和实际情况差之千里,有的商品在低价“秒杀”后却需要付高于平时的运费,有的商品不实行“三包”,更有甚者,一些“钓鱼”网站披着“秒杀”外衣,真实目的却是“钓”取无知用户的银行卡号和密码。

    陷阱一:“秒杀”价竟高过市场价。商家把“秒杀”商品价格提前抬高,接着通过打出很低的折扣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误以为抢到了便宜货。比如,消费者在某家网店上看到一件标价近万元的皮衣,用2800元的“秒杀”买到,而实际上这款皮衣在商场里的标价才不到5000元,而且还打四折。

    陷阱二:消费者无奈 “二次消费”。比如,某网站搞的“99元秒杀钻戒”活动。消费者“秒”到了一枚钻戒后,客服人员却告知这次“秒杀”的只是一颗裸钻,需要再付1299元购买戒托才能拿到钻戒;此外,“运费高过秒杀价”也是诱骗消费者“二次消费”的手段。

    陷阱三:无“三包”服务。有网店老板坦言:“秒杀就是用来清理库存的,不退不换。”

    陷阱四:商品质量不尽如人意。一位消费者在某购物网站上发帖说,她在某购物网站上看到一则“秒杀”消息,时间是当天15时整。于是从14时起,她就守在电脑旁,想尽办法尽量缩短购买的时间,等时间一到,她立刻摁下鼠标键,于是成功“秒杀”到一款价格9元的针织衫,怎料拿到家一落水,针织衫就掉色了。

    陷阱五:名为“秒杀”,实为“钓鱼”。据网络安全公司统计,以“秒杀”为圈套的相关钓鱼网站如今越来越多,它们大多是为了套取消费者的网银密码和动态口令。有的钓鱼网站,还在“秒杀器”软件中暗藏木马病毒,以达到控制受害者电脑的目的。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网店”相比于实体商店少的仅仅是房租、水电费、部分人工开支,商品本身的进价以及物流成本是一样也少不了的。“一元秒杀”无非是噱头,是一种抓取消费者眼球的促销手段,它和前些年电器卖场开张时惯用的限时抢购 “一元家电”的性质是一样的。限时抢购无非是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加上现场人山人海的羊群效应,令消费者不由自主发狂,最终很有可能买下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买的总没卖的精”,在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便宜货送上门时,消费者无论何时都不要丧失理智。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吴卫群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