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谭德波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614家,其中深圳小额贷款公司已经达到39家,贷款余额达到26.62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无疑成为了中小企业的“及时雨”。
进入2011年,最让中小企业绷紧神经的莫过于央行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一次加息,银根紧缩的市场大环境下,由于自有资金的限制,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门槛提高,对抵押品、现金流和固定资产的标准开始水涨船高。同时,部分小额信贷公司存在和银行业务的雷同,往往容易忽略小客户
正规小额贷款公司门槛提高之际,一些“李鬼”贷款公司则借着小额贷款公司的名头活跃起来。
1、去年小贷公司
贷款余额26.62亿
“固定资产、财务报表都是"浮云",也不要抵押,只看你的还款能力,有订单就放款。”小额贷款公司客户经理的话时常会让企业主感到“温暖”。
除要求比银行低外,和地下钱庄动辄10%的月利率相比,小额贷款在利率上的吸引力也不言而喻。根据记者对深圳小额贷款行业的调查,小额贷款月利率一般在1.8%至2.5%范围内浮动,各家公司利率都不固定,高低和贷款者资信情况及违约风险紧密联系,一家公司的客服就明确表示,有150万以上无按揭房产,利率可以降低到1.8%,如果没有房产,利率会调高到2%以上。
目前,深圳小额贷款公司的单笔贷款金额一般从10万到500万居多,一些公司明确表示“10万起贷”。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并不多,但贷款规模则在全国名列前茅,有的公司单笔上亿的贷款都做,可见实力之雄厚。福田区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还表示“创业板的上市公司都做,只要你有需要有实力。”
上周二,央行发布《2010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614家,贷款余额1975亿元,当年新增贷款1202亿元。记者亦从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了解到,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在深圳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目前深圳已批准成立39家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0年12月末,其贷款余额26.62亿元。
2、贷款门槛新年走高
尽管深圳的小额贷款公司数目已相当可观,但由于近期银根紧缩,贷款门槛却开始水涨船高。
从事手机配件生意的王老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前小额贷款公司一般不会看财报,只考察企业设备和企业主本人信用记录,有时只需要看订单就能贷款,但现在贷款“一定要看现金流,还要房产或豪车抵押。”
记者以广告公司老板名义咨询南山区一家小额信贷公司,表示要贷30万周转,时间三个月。对方表示,最好有中心区无按揭房产作为抵押,同时企业“流水”须在每年300万以上。“我们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大家都提高了。”
一家小额信贷公司负责人分析,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以自有资金为主,仅仅是“有贷无存”,一般是股东从银行拿钱,然后追加投资,遇到银根紧缩,股东从银行拿不到钱,追加资金就变得更困难,很多公司只能悄悄“收紧”。“有多少贷款可以贷,主要是看股东的资本实力,如果银根继续收紧,股东自身资金都可能是个问题。”
“以前一般不要第三方担保,也不会要抵押,但现在不一样了。”记者咨询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对方几乎都询问了房产是否按揭、现金流多少等问题,其中一家还表示,“现在主要支持老客户,新客户的审查相对较为严格。”
“不论标准如何提高,至少我们比银行快。”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表示,即便“惜贷”,小额贷款公司仍然是中小企业的第一选择,它们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老客户一天就出款,新客户也就三四天,如果是银行起码要两个星期。
3、缺乏清晰市场定位
除了银根收紧的外部压力外,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对小企业门槛的提高还有经营理念的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在和银行抢生意,十几万的小客户反倒被它们忽略。”一家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贸易金融部总经理告诉记者,这些年,实力雄厚的“大客户”都被四大行等“背景深厚”的银行瓜分完毕,其他银行的增长很大程度要靠针对中小企业的微型贷款,贷款资金从50万到1000万为主,这也是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区间”。
对于这种“雷同”,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部分小额信贷公司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开始与银行展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一些股东认为做“小额”成本高,收益少,所以就将客户范围局限在中高端群体,做中小企业也要“尽可能大的单子”,基本上等于与银行抢客户。
“赚钱的时候就是"快钱"。”以上人士分析,不少小额贷款公司的钱来自于股市和楼市,所以贷款资金也容易流向风险小、收益高的企业,最终导致小业务和低端客户出现服务空白。“这条路最终将走不下,肯定不是银行的对手,除非你做违规高利贷。”
以上商行部门总经理分析,从小额信贷公司特点来看,一方面其有着较高的资金成本,同时,没有银行低成本资金和广泛的资金来源及通畅的经营网络,加之商业模式和风险控制存在缺陷,与商业银行竞争并不明智。“小额信贷要做"名副其实"的小额贷款,和银行抢客户没有前途。”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